第七章 选官(3)(2 / 2)

加入书签

等到数十位有志于担任地方县令的官员们云集一座简陋的大木房中的大厅时萧统已经端坐在上一副主考官的样子了。</p>

众臣自然跪地行礼山呼万岁这次不同于海上风急浪高在6地上微微坐的高一点面朝南方看着一群中年人跪在地上听着山呼海啸一般的万岁声作为男人这样的成就感当真无与伦比。</p>

难怪就是共和了那么多年在后世想帝制自为者依然是不计其数不身临其境而在那里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指谪人家没有格局没有气度却也是很可笑的。</p>

萧统轻声让大家起身然后由李福宣布谕旨</p>

原来鉴于如今台湾人烟稀少土地尚多亟待大力开因此萧统在谕旨中大力强调了县令这项职务的光荣与重要并且表示这次在县令任职干的好的他日光复河山后必然得到重用。</p>

毫无疑问萧统已经将对官员们热衷于县令的态度改为大力引导毕竟想当官也是人之常情只要把能力差和心术不正的人剔除掉就好而这次考试就是这样一个剔除的机制。</p>

虽然在后世无数人对各类考试尤其是高考痛骂不已可是至少凭借那时人的智慧找不出比那更公平的办法虽然也有着地域问题这样的不公可是毕竟还是有大量的寒门学子借此走向成功考试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和选举可以相提并论的创举也不愧为最伟大的明之一。</p>

既然是凭考试众官僚们有的虽然微微有些失望却也不乏高兴的人虽然彼时的科举没有后来明清那么死板无趣毕竟大多数文官还是这么上来的考试自然也不怕。</p>

没想到众臣子依照皇帝的口谕坐下拿到考卷时却全都傻了眼。</p>

对于这些立志做官的人大都是考进士科出身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因此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p>

</p>

两百年前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p>

当然对于皓穷经的读书人们来说为了保险起见自然都得兼修免得朝中风向一变自己就白白浪费三年没想到这次自己拿到的据说是皇帝亲草的试题却大有无力下手之感</p>

今日第二更下一在晚上11点前后。大家多多支持。</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