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血仇(10)(2 / 2)

加入书签

沿路北上的宋军虽然主要靠着火器的精良和战术的巧妙在野战里大量歼灭敌军可是在长安城下算是宋军登6以来的头一遭攻城战昔日孙武早就说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也就是说在那种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攻城地毕竟要攻城就得动员远远多于守城部队的人力和物力尤其是面对长安洛阳燕京这样的大城池一般没有数十万人和极其充足的粮草。是没有任何可能攻下的。更何况古往今来但凡顿兵于坚城之下的基本没有好下场。</p>

可是这一次却偏生不一样宋军是明知攻城有难度却三军用命一定要强行攻克长安。其中固然是因为长安城正处在前所未有的虚弱不过更重要的考量是给全军乃至全天下立威。</p>

如果古都长安都能用区区兵力一鼓而下天下还有什么坚城攻不克?</p>

其实战斗过程没什么可以赘述的在士气高涨武器装备有绝对优势。又有内应地宋军的日夜强攻下。阿什本很快身受重伤昏迷不醒。元军士卒受创严重无奈之下只得趁夜弃城逃跑。</p>

穷寇勿追的道理邱寻还是很清楚的而一个长安城的价值自然远大于阿什本的脑袋因此邱寻先选择先进取长安。</p>

祥兴八年腊月二十八沦陷百余年的古都长安终于光复长安城的百姓这一次是真地箪食壶浆以待王师。而张世杰和邱寻也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好机会自然是整军勒卒昂进入长安城尽显军威。</p>

长安城打下来以后宋军却丝毫不能歇息毕竟长安作为八百里秦川的核心既然落入宋军手里自然须妥善守卫而基于先前宋军的部署邱寻还必须迅领兵以图汉中那么整个关中的担子也就落到了张世杰的身上。</p>

关中四塞可谓险固。但纵观历代保据关中者但凡有进取之心者都不以四塞为限而采取更积极的态势。相反那些无所作为胸无大志闭关自守的政权军队则虽有四塞之固也只是作茧自缚。</p>

若采取更积极地态势则武关方向当进取南阳盆地蒲坂方向当进取晋西南之地散关方向当进取汉中萧关方向当控制陇西潼关方向当进取河南三川河谷尽控崤函之险。</p>

这是以关中而争衡天下的最有利的态势。这种态势犹如关中面向中原拉开的一张巨弓其势能之大无以言喻。这种态势以守而言是四方都有缓冲地带;以攻而言则是在后方稳固的前提下可以积极进取。如今虽然宋廷根基在江南不过既然数万宋军浴血奋战打下了关中这片地盘自然也不能放着如此有利的形式不去利用。而且皇帝既然把张世杰这等重臣和邱寻这样的国士派到关中显然至少也是把西线看成一个重要地战略方向。而毕竟历朝历代以关中为基地进而一统天下地也是不少。</p>

提及关中不可回避的自然是秦汉了秦和西汉都是在保据关中窥测天下有变这样一种有利态势下统一天下地。秦在秦孝公的时代取得晋西南之地;在秦武王的时代占领宜阳打通了中原三川通道;在秦昭王的时代取得南阳、荆襄。到秦动统一战争前夕秦已据有极有利的战略态势当时已有人谈到秦对东方的这种态势说:“秦为大鸟负海内而处东面而立左臂据赵之西南右臂搏楚之鄢郢鹰击韩魏垂头中国处既形便势有地利。”</p>

西汉的统一也基本上是循着这种态势。楚汉相争时刘邦本人出函谷关在荥阳、成皋一带与项羽相持另遣韩信入山西灭魏、平代东下井陉自己还不时由武关出南阳以分楚军之势。后来这种态势更展成为:北面韩信破赵、降燕、下齐;南面促英布背楚归汉令汉之势力延伸到淮南从而形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接下来就算项羽能躲过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甚至厚着脸皮回了江东也改变不了什么了。</p>

咳咳说下昨天激愤之下写下了“岛民”的字眼这是我的不是给受到伤害的人说个对不起了。本人绝无偏执狭隘的大6意识也对那个事件中得利的人没有偏见。小白愤懑是因为他破坏了程序正义而不是他的统独倾向。事实上作为草根阶层某人不仅仅是台湾梦台湾之子甚至是华人圈里一个奋斗的典范。当然其贪腐是另外一码事情。</p>

总之台湾是大中华的灯塔大6人民是爱台湾的台湾要做的就是厚植民主落实人权改善民生相信o9海峡两岸都能振衰起弊。</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