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有罚有赏(1 / 2)

加入书签

 大梁的很多地方和宋朝极其的相似,有时候赵文振恍惚都以为自己在宋朝,只是这里没有文豪苏轼,没有才女李清照,不过朝中官员多是文举出身,写的一手好文章,比如宰相蔡文的文章就有冠绝天下的美誉。

自古以来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蔡文之所以有此美誉,多是世人的吹捧,毕竟当朝宰相的屁股还是很香的。

除了文章之外,蔡相的书法也是极具盛名,当年被贬钱塘之时,喜爱前人大家徐浩书法,每每临之,都是终日忘搁笔,后又修习“二王”,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体,其书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风格,为海内所崇尚。

《草堂诗题记》更是其最负盛名的佳作,梁国多有赝作存于世,但这些大多都是从蔡相的小篇中寻得的字迹仿之,不见其真韵。

出了蔡相,书法字画传名大多都是朝中的官员,比如书法的就有,侍郎黄端、侍御史米卞、侍郎苏合,这三人连同蔡文被世人认为是书法成就最高,常称“蔡黄米苏”。

在御史台任职的侍御史米卞,这段日子忙的顾不上挥毫。

梁朝的监察机构,设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御史台下设三院,及台院、殿院、察院、米卞便在这殿院之中,主要的责任也就是掌仪法纠百官之失。

连着十多日的清查,作为朝廷的监察部门,自然是要找些问题出来,不管是显示自己的政绩,还是作为向宣和皇帝的交代。

所以连着几日来,米卞都是到朝最早的一个,到了便站在正和殿门外,看着一个个来的朝官,那位的朝服没有穿好,那位的官帽没有带好,还是说话的声音大了些,米卞便小跑走到跟前,提醒朝官,要抓失言太难,百管无不知“钳口以自守的道理”,每每宣和皇帝问了问题,也是在发言的人中选一个自己赞同,附和几声。

别看米卞干着这如老妈子一般的事,但为人却是极其的高傲,蔡文曾问:“当今世人书法什么人最好?”米卞回答说:“从前朝的柳权之后,就要数蔡相了”蔡相又问:“其次呢?”米卞答:“当然是我”就此对世人将他排在黄端之后,也是极为的不服。

清查的风波好像避开了江州这个地方,各州都有官员被清查出来,江州便成了这场风波中的一股清流。

作为地方,御史台要监察,难度较大,在这方面梁国也是有相应的办法做补充,这通判一职便有监察地方官员的职责,所以江州能够从清查的风波无恙,赵亭的功劳自然是不小。

赵亭在江州任通判十年之间,对治下官员的要求极其的严厉,三年前也是被蔡相赏识,收做门人。

大梁的清查已经到了一定的阶段,对朝中惶惶的人心,宣和皇帝也是看在眼里,有罚需当有赏,为此在宣和三十年最后一次的殿议中,宣和皇帝做出了升任地方优秀官员的决定,由各官推荐,御史台监察功绩,吏部按需任命的方式进行。

蔡文向前走了一步,对宣和皇帝说道:“陛下,臣倒是有一人推荐”。

宣和皇帝,眉头一挑说道:“蔡相推荐之人,必是有所才干,不知是何人啊?”

“江州通判赵亭,在江州任通判一职以十年,江州各官无一人查出问题,这足以说明赵亭在江州的政绩”

宣和皇帝听到这个名字,点了点头,赵亭之人宣和皇帝是知道的,赵文振不就是赵亭之子嘛。

“众卿对蔡相的举荐可有疑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