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顾虑重重(2 / 2)

加入书签

度过剧组拍摄初期的磨合之后,林汉洲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专注力和投入度,全心全意地沉浸在拍摄中,一旦摄像机开始运转,他就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监视器,全然没有干扰剧组的拍摄,不仅没有,而且还渐渐成为剧组的重要一员。</p>

但陆潜也无法确定,邀请林汉洲前来拍摄现场,对于林汉洲的剪辑工作,是否能够迸发灵感带来帮助,也就只能等待进入后期制作才能够确定了。</p>

而且,需要重视的一点就在于,剪辑师也有自己的风格,有些剪辑师适合商业电影,有些剪辑师则不适合,林汉洲剪辑“突袭”的时候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却不知道“游客”这部作品是否能够发挥特长。</p>

也许,陆潜需要做好心理准备,自己重新完成剪辑工作的心理准备;但不管如何,事情总是要尝试看看才知道。</p>

不知不觉地,“游客”的拍摄已经进入后期,每天剧组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规律的室内拍摄工作倒是真有一些度假的惬意,在陆潜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投入工作,但是,纪叙却有着不同的担忧。</p>

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别数不胜数,但对于制片人来说,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发行方式。</p>

两种电影的类型和目标不同,面临的状况自然也不同,各有自己的难处。</p>

商业电影的话,基本就是直接走院线,然后通过票房决定胜负,但如果票房差强人意,后续还可以通过蓝光影碟、在线播放、其他地区发行版权、周边产品线等等方式来回收成本。</p>

许多观众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商业电影喜欢拍摄续集?为什么超级英雄电影即使票房扑街也还在坚持拍摄?</p>

其实就是因为商业电影在院线票房之外,还有很多产生收益的方式——像迪士尼的情况,电影票房的收益从来都不是他们盈利的大头,主题公园以及周边产品才是,所以他们才一直源源不断地拍摄相关作品。</p>

艺术电影的话,往往都是走电影节和颁奖季路线,暂时撇开是否能够得奖不说,电影的票房前景就复杂许多。</p>

一种,是能够寻找到发行商,因为电影节往往设置了“市场放映”,不管是否得奖,全球各大发行公司都会在市场放映里探寻,然后购买自己中意作品的发行权,这是制片厂回收成本的最佳方式。</p>

一种,则找不到发行商,要么就继续前往其他电影节寻求机会,要么就只能寄希望于发行影碟或者线上放映了。</p>

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市场票房表现都不容乐观,艺术电影的受众面窄,往往只能在少数艺术院线放映,而且票房表现都很难到来亮眼成绩,也就是说,如果无法通过交易发行权回收成本的话,那就基本没有出路了——</p>

为什么各大电影公司都会瞄准电影节和颁奖季的奖项呢?这里又回到得奖与否的话题上。</p>

非常简单,曝光率,因为得奖,就能够杀出重围,然后为后续发行争取到更多操作空间,艺术院线、蓝光影碟、在线播放、包括机舱和贵宾休息室等等贵宾室的投放,这些都能够回收成本。</p>

另外,奖项自带的光环对于剧组和公司的点亮效果也是非常直接的。</p>

纪叙现在担忧的,就是“游客”的后续规划。</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