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平乱(一)(2 / 2)

加入书签

“哦?怎么说?”</p>

“我族南有高句丽,东有靺鞨,一旦我们表示效忠天朝,怕是还没等到大隋天军,就已经被那二家合力灭族了!”</p>

罗士信稍一寻思,摩会这话似乎也不是没有道理,契丹人男女老幼加一块还不一定有二十万口,怎么和国力如日中天的高丽人相斗?更别说还要加上一个靺鞨,自己这么说确实有点儿站着说话不腰疼感觉。</p>

“那摩兄今日来找小弟的意思是...”</p>

“在下昨晚想了一夜,契丹只有先假意表示中立,两不相帮,这样高丽人就不会对我们下手,待到天朝大军杀到之时,我们再站出来为天可汗平高丽出些小力,这样岂不是两全齐美...”</p>

摩会说着偷眼看了看罗士信,就见这黑小子面无表情,也琢磨不透罗士信的意思,沉吟片刻,小心翼翼恳求道:</p>

“昨日得见,罗兄弟是天可汗陛下面前的红人,所以在下想请罗兄弟在天可汗陛下面前美言几句,如果我契丹宣布中立,希望天可汗陛下不要迁怒于我们...”</p>

“好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罗士信冷冷一笑,打断道:“摩兄,你这话与我说说也就罢了,要是传到圣上耳朵里,我怕你想后悔都来不及了...”</p>

罗士信岂能看不透摩会那点儿小心思,暂时中立,说得好听,他还不是想静观其变,待到高丽人和隋人间的战争局势明朗,契丹人再跳出来帮强势一方痛打落水狗。这对契丹人来讲确实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上策,既可以保证契丹族不被隋帝国和高句丽的战争波及,又可以在战争后期与战胜国一起分到一杯羹喝。可惜这只是摩会的一厢情愿罢了,根本不可能实现。</p>

“罗兄弟...罗兄弟这话是怎么说?”</p>

“摩兄,咱们当着真人也别说假话,你的意思小弟都能听明白,就更别想逃不过陛下的法眼了。刚才那话也不是小弟吓唬你,就算陛下原先没打算对贵国下手,如果听到摩兄这番话,那也得改主意,到时候情况恐怕结果会更糟!”</p>

“啊!”,摩会闻言不由打了一个冷颤,沉思良久,又把话拉了回去,道:“也许...在天朝大军到来之前,我们还能和高丽人周旋一阵子...要是我们愿意效忠大隋天朝,也愿意为天朝大军东征高丽出一份力,那天朝能保契丹周全吗?”</p>

看到摩会这副又可怜又无奈的样子,罗士信也确实挺体谅他,契丹人在夹缝中求生存,左右逢源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契丹人也是爹生娘养的,他们又没得罪谁,没理由把人家也拖进战争的泥潭,再说隋军这次东征很有可能大败而回,如果真是那样,那契丹依附大隋八成也没有好下场。想到这里,罗士信微微一叹息一声,道:</p>

“摩兄,这里没有别人,小弟说句心里话。战争这东西,结果很难预料的,你们无论支持谁,其实都是在赌博!赌赢了,契丹族不见得会分到多少的好处;不过一旦赌输了,那可就是亡族灭种的危险啊!”</p>

“唉!罗兄弟说的在下能不知吗?!”,摩会苦苦一笑,声音悲怆道:“依附大隋,高丽人就要灭我们;依附高丽,大隋就要灭我们,两不相帮还不行...难道...难道能我契丹族就难逃次劫了嘛!”</p>

“摩兄,听我一劝,不要贸然宣布支持哪一边,回去告诉你们的国王,带领族人隐遁到深山密林当中,即便你们的家园处在我朝大军东征的必经之路上,想来行军主帅也不会特意分兵去找你们。高丽人和靺鞨人要为大战作准备,也没有多余的力量去对付你们...这个天下其实一点儿都不安定,活着,才是最重要的...”</p>

“罗兄弟...你...你为什么这般为我们契丹人着想?”</p>

“呵呵,因为我们是朋友呗...”</p>

罗士信一番肺腑之言让摩会感动不已,一时间竟有些语塞。良久,摩会用拳头在自己胸膛轻轻一锤,掷地有声道:“兄弟,这个情,我摩会记下了!”</p>

.................</p>

当天下午,摩会就带着手下匆匆离开大兴,回去与契丹族长老们研究对策。</p>

正月初六,朝廷官员正是上班的第一天,杨广的诏书就宣了下来:公告天下,招四方兵马,北在燕涿一带集结,东在山东集结;征税粮,发民夫,造军械,建大船,七月之前,百万大军出征高句丽。</p>

隋帝国国家的机器已经全负荷运转,战争,已经不可避免。</p>

转眼又一个多月过去了,从各地传来的各种消息、军报好像雪片一样,有好有坏。其他地方还好,最麻烦的就要属罗士信的老家山东了,那里本来就连遭了几年的旱灾,老百姓日子过的苦不堪言,民变此起彼伏。好容易今年灾情有所缓解,老百姓的生计刚刚有点儿保证,那边杨广的征税发夫令又传来了,百姓怨声载道。有些被逼得活不下去了,索性揭竿而起,有的去投农民军,有的干脆自己干,山贼、地方豪强、江湖黑帮等等也都跟着起哄,纷纷举大旗拉队伍,一时间齐鲁大地乱象四起。就在隋炀帝把注意力放在高句丽身上时,帝国真正的危机,却在江湖草莽间悄悄的滋长酝酿。</p>

齐郡,邹平,长白山。</p>

齐郡的长白山因为山巅常有白云缭绕而得名,和东北高句丽境内的长白山没有关系。齐郡长白山山势非常峻拔,重峦迭嶂,山脉绵延百余里地,人称“泰山副岳”。</p>

现在这里盘踞着一支不足万人的队伍,首领正是让隋廷头疼好一段时间的“知世郎”王薄。王薄确实是个人物,自他和发小儿朋友孟让举旗反隋之后,队伍不断壮大,在他的带领下,曾经还攻城拔县,逼得隋军节节败退,以至于齐郡的百姓人人都在传诵王薄的传奇:“长白山前知世郎,纯著红罗锦背裆。长矟侵天半, 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p>

可惜此时大隋统治正是如日中天之际,输给王薄军几仗之后,隋军卷土重来,由名将张须陀亲自指挥,农民军后力不济,终是败下阵来。后来王薄军在张须陀部持续打击之下,只能退入长白山内,与隋军游击周旋。</p>

“孟让兄弟...孟让兄弟,哈哈哈...好消息啊,好消息!”</p>

喊话者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一脸的络腮胡子,蓬头垢面,衣衫肮脏,样子落魄得很,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被张须陀困于长白山中的“知世郎”,王薄。</p>

王薄今早带人出山打探官兵动向,晌午不到就兴匆匆跑了回来,拉着孟让就是一阵狂笑。孟让被王薄弄得一愣,旋即好像明白了什么,不可置信的问道:</p>

“好消息?什么好消息?!是张须陀那厮退兵了吗?”</p>

“张须陀没退兵,不过昏君征高丽的诏书已经下来了...”</p>

孟让一听这话,立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一屁股坐到地上,哭丧着脸道:</p>

“杨广征高丽有什么可高兴的...官军又没退兵,也不知道我们还能撑多久...”</p>

“哎呀我的傻兄弟,你听我说!”,王薄咧着大嘴,一把将孟让又扯了起来,拍着他的肩膀道:</p>

“昏君要东征高丽,那就得把精锐隋军都抽调到辽东去,那我们的压力就不减轻了吗?嘿嘿,更重要的是,要动大军阀高丽,那就得征粮、征饷,现在山东的老百姓已经快活不下去了,昏君再这么一折腾,老百姓还不得揭竿而起啊...哈哈,山东又要乱了!”</p>

“嗯...喔,王哥,我明白了!”,孟让寻思片刻,终于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节,旋即大喜道:“这么说,我们兄弟又可以东山再起了?!”</p>

“哼哼,我命我做主,我王薄,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垮的!”,王薄虎目精光直闪,慷慨激昂道。(未完待续)</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