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人类发展的讨论(1 / 2)

加入书签

 神奇的宇宙,从古到今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多少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写下心中对星空的向往,仰望星空是人类最极致的浪漫。

进入新世纪以后各种各样的飞船,火箭,无人的,载人的,各式各样全部争相进入太空,进入宇宙。

世界理事会成立以后,更是汇聚了全世界最尖端前沿的科学家共同研发高新科技,让人类的科技更是一日千里,最新发射的吉普他三号宇宙飞船,已经抵达木星轨道,这是人类目前踏足的最远的距离。

这里是离地球无比遥远的木星轨道附近。

此刻集结了人类最高航天科技的吉普塔三号宇宙飞船正在准备完成入轨工作。

完成入轨后,他们将会开展一系列对木星的科研工作。

这是人类的创举。

而在指挥中心也已经早早地就做好了庆贺的准备。

这是人类的一次壮举,是迄今为止人类载人航行最多的距离。

正当所有人都翘首以待的时候。

却天有不测风云。

传输装置中突然传出一个惊讶的声音:“船长,有不明物体正从左舷翼方向接近飞船,将于十分钟后发生碰撞。”

紧接着又是一个女声:“探测到对方有强烈的能量反应正在呼叫没有回应”

紧接着,一个沉稳的声音响起:“放弃入轨,马上改变轨道。”

“是!”

船员们听从船长的命令立刻开始改变吉普塔三号的飞行轨迹。

这是一次紧急避险,而指挥中心的人此刻完全只能干看着,因为这一些信息传输回来都需要30分钟以上的时间。

吉普塔三号正在积极变轨想要避免这一次碰撞的时候。

不明物体速度暴增,突然增加的速度,让吉普塔三号根本躲闪不及。

在船员们大声尖叫和努力转向的操作中。

地面指挥中心最后只接收到了一连串的尖叫声和一位比较冷静的船员最后的汇报。

“相撞了!”

“紧急事故,是不明的发光体。”

“我们好像完蛋了!”

随后就再也没有任何信息可以传达过来了。

吉普他三号和地面指挥中心彻底失去了联系。

木星和地球之间大约有六亿公里。

就连电信号传递都需要半小时以上,此刻地面指挥中心根本无力作出任何救援行动。

唯一能做的就是喊话员依然坚持不懈地进行信号传递,希望奇迹可以发生。

六月的夏天,陈虎已经在这个花花世界玩了好几个月了,就连大名鼎鼎的东京歌舞伎町陈虎都去过不知道多少次。

这天陈虎突然就在电视上看到新闻。

【tpc宣布地球外太阳能发电站实验获得成功,即将开展大规模的太空发电计划,通过微波传输到地面,未来人类将不会再有能源污染问题。】

看到这里陈虎就明白了怪兽又要来了,这是陈虎当年看迪迦的时候很深刻的一集。

因为人类对于大气层的电磁污染,闪电人变异成了怪兽。

变异成加佐特的诞生,就是为了对人类展开复仇行动。

闪电人和人类会发生很多次的摩擦和战争,直至闪电人被迫离开地球为止。

而人类和闪电人之间的战争,和九良岛的加库玛之战,或者远古时期的人力与猛兽的斗争,没什么差别,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条件、更多的生存空间。

对于陈虎来说,假如任务是让闪电人相信光,那他绝对会毫不犹疑地把人类全部毁灭掉,不过这个世界是让人类相信光,所以倒霉的只可能是闪电人了。

不过看这一集的时候,陈虎的注意力其实并不在奥特曼打怪兽上,而是在胜利队指挥中心里于丽娜和新城、崛井和野瑞的争吵。

他们每个人的立场和坚持都与他们的经历和人生有关。

丽娜反对在还没有找到如何与闪电人的共存之道的情况下,就对其采取灭绝手段。

大古的想法与丽娜接近。

新城,以及堀井分别主张,应该率先歼灭闪电人,这是因为他们很难忘记亲人遭受伤害的记忆。

让人意外的是野瑞。

野瑞批评丽娜的想法太天真了。

机械岛一战以来,野瑞因为受到阻止怪兽和外星人进攻的前线战役的影响,现在开始热衷于讨论激进的“进攻型防御”。

不单是言论,这些也表现在行动上。矢住在作战演习中,独自血气方刚地发射实弹,结果因枪走火而负伤。

在医疗中心接受治疗的同时,矢住热情地阐述了自己的主张:“无论是guts还是tpc,今后都需要更强大的武器才行。”

新城真由美冷眼旁观着矢住的激进言行,搞得好像他是一时发烧所以才神魂颠倒了的样子。

新城的情绪很好理解。他本身并不是一个很爱思考复杂问题的人。

妹妹男友的死亡让新城对闪电人深恶痛绝,所以他对质疑闪电人歼灭战正当性的丽娜很不耐烦。

这两个人在第30集还有争吵,他们的对立一直持续到了第32集才有最终的胜负(猜猜谁赢了、谁输了呢?)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崛井:

在第6集中,作为科学家的崛井,先是确定了闪电人的不可交流的公理,同时清醒地意识到人类为了生活便利不可能放弃电磁波的现实。

此外,崛井的恩师水野博士也命丧于闪电人(加佐特)之手。

因此,崛井支持消灭闪电人的主张其实与新城不同——

崛井既有科学家的绝对理性和严密的考虑,又有个人亲友的损失以作为这场战争的道义支持,并非单纯地泄私愤。

因此,这场guts队内部的辩论其实是以丽娜和崛井的差异作为思想核心、以丽娜和新城的对立作为延续讨论之线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