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大哥放心,弟弟给你出气!【求月票,求打赏】(1 / 2)

加入书签

 “大人,你还要去哪里?属下已经在后院为大人准备好了屋子,大人还是先去休息休息的好,毕竟舟车劳顿的几日,如今又一夜未眠。”</p>

可齐衡却无奈道:“黄岗城那里的产粮区,我还是有些不放心,这次出来也是趁着一个空档过来的,从你这儿离开后,还要去其它各城池看看,我怕时间久了黄岗城那里出什么事情,这次就不留了,我这就去安丰、霍丘那里看看各城的情况。”</p>

施才英听到这话,不由的拱手一拜,道:“大人身居高位却能如此幸勤,实乃万民之幸。”</p>

齐衡听着施才英拍的马屁,当即朗声一笑,道:“行了,你就别拍马屁了,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不然岂不是愧对大帅信任,百姓信任?”</p>

说罢,将施才英挥挥手赶走:“回去吧,等着你去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好好休息,将事情帮我办妥,比你送我一百次都强。”</p>

听到齐衡的话,施才英只好拱手一拜。</p>

出了府门的齐衡,很快便坐上了马车,与沐英等人一同朝着下一个城池而去。</p>

作为安丰路宰相,说什么也是要到各地亲眼看看具体情况的。</p>

总管府的门外。</p>

施才英看着齐衡他们离开的背影,默默的望着,直至全无踪迹。</p>

........................</p>

三年后。</p>

金陵城。</p>

金陵城帅府的大堂中,朱元璋如同往日一般,与李善长学习着。</p>

在讲到治国之时,朱元璋便有意无意的说道:“咱现在地盘又扩大了十多倍,百姓多了近百万,这么大的摊子,光靠这些将帅是不行的。”</p>

“还要靠先生这些贤士呀。”</p>

说着,还拱手敬重:“这叫什么来着?”</p>

“吏治!对,吏治!”</p>

一旁的李善长笑着说道:“上位明鉴,打天下靠将才,治天下靠贤士。古人早就说过了,成大事者,既需尚武,更需养士。”</p>

“文武皆备,方可富民强政。”</p>

朱元璋认同的点点头,顺着李善长的话调转话头,叹了口气道:“可咱手下如今是将帅无数,唯独缺少这治政的贤才,如今麾下这么多的地盘,却连个主政之人都没有。对了!咱听说这浙江有四大名士?”</p>

说到这里,似乎讲到了李善长的擅长之处,当即掰着指头,如数家珍道:“金华宋濂,丽水叶琛,龙泉章溢、青田刘基。”</p>

“这四人当中,名气最大,才气最盛的是青田的刘基。”</p>

听着李善长的话,朱元璋心里激动,却忍着叹口气,说道:“咱把这些人哪,都笼络到金陵来,帮着咱们成就大业!”</p>

“特别是那刘基,对了,先生您认识他吗?”</p>

李善长缓缓一笑,道:“刘基,字伯温,祖上是浙江青田旺族,本人是至顺年间的进士,官居处州,他从小博览群书,通古博今,才华横溢。”</p>

说到这里,无奈的又笑道:“却又傲然不逊啊。”</p>

李善长这话的意思也很明白,对于朱元璋想要招揽之心,自然是心知肚明,所以提前将这话说出。</p>

可朱元璋却不想这么善罢甘休,道:“以先生的尊贵,难道还请不到个刘伯温?”</p>

李善长无奈的摇摇头。</p>

“只怕是请不动哦。”</p>

朱元璋刨根问底,追问道:“为何?”</p>

李善长长叹一声。</p>

“上位,你可知道刘伯温最恨什么人吗?”</p>

“啥人?”</p>

李善长:“他最恨各地的农民义军,这其中恐怕也包括上位了。”</p>

“义军当中,他又尤为痛恨在他家乡闹事的方国珍等辈。这个刘伯温呐,就死心塌地的捍卫君臣纲承,与咱们义军是势不两立,在他眼里,什么明教,什么红巾军,统统都是妖孽是毛贼,只会背祖乱常祸国殃民。”</p>

“决成不了什么大气。还有,他曾经奉朝廷之命,自筹粮饷兵丁,组织过一支青田乡军,自称保卫浙东家园。”</p>

“他的那支乡军呐,还剿杀过不少的义军弟兄们,所以义军大帅方国珍,对他是恨之入骨,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p>

一旁听着李善长无奈之言的朱元璋,却压根没有被李善长影响,说道:“这么说,刘伯温此人不是个书呆子,是个文武全才啊!跟咱恩公一样!”</p>

</p>

兴趣十足道:“这个人有点意思。”</p>

而一旁的李善长却不解了:“怎么上位还夸他呢。”</p>

朱元璋却道:“这么好的人才,要看用在什么地方,这次咱一定要将他请过来。就算请不到,绑也要将他给绑过来!当初咱在请恩公时,不也.......”</p>

话说到兴头上的朱元璋,一下就没忍住,不过很快便想到这事不能提,急忙憨笑一声,然后脸色郑重的说道:“不管怎么说,这刘伯温是个人才,无论用什么办法,咱都要将他给请来,这么好个人才,咱要是不用,别人可就用了!”</p>

而李善长只能无奈的劝说道:“上位啊,方国珍与他势不两立,赏银万两也要拿到他那颗人头.....”</p>

可还不等他说完,朱元璋便立马说道:“那是方国珍之辈,咱是朱元璋啊!方国珍是他的死敌,又不是咱朱元璋,咱朱元璋还可能成为他的朋友呢。”</p>

李善长又怎么会不明白这些:“上位呀,你不了解这些文人,他们一贯是自命清高,眼中无人,即使上位看得起刘伯温,可他刘伯温却未必看的起上位啊。”</p>

这话一出口,李善长顿感不妙,急忙说道:“在下失言,还请上位恕罪。”</p>

可朱元璋却心中冷笑,淡淡的说道:“先生没有失言,说的很有道理,因为先生也是个文人嘛,是吧。”</p>

李善长瞧着朱元璋脸上的表情,心中惶恐。</p>

朱元璋又道:“咱倒是还听说过一句话,文人相轻,什么江南的文人,瞧不起江北的文人,京城的文人瞧不起外地的文人,哈哈哈哈,是吧,先生?”</p>

朱元璋脸上捧着笑,可李善长却知道,这笑只是表面的。</p>

他心中胆怯的同时,只能是解释道:“上位,真不是善长心胸狭窄,嫉贤妒能.......”</p>

朱元璋见此,想到自己还有求于他,脸上表情一变,又摆出一副亲近的样子,说道:“得得得,咱说错话了,先生你千万别往歪处想。”</p>

瞧着自己说什么也没办法改变朱元璋心思,李善长只好说道:“既然如此,这样,我亲自替上位修书一封,请上位派专人礼聘刘伯温前来金陵,如何?”</p>

朱元璋在李善长说这话的时候,便已经是急不可耐了,见李善长终于说出这话,忙一拍手,道:“咱就等着先生这句话呢!”</p>

“先生你想,以咱朱元璋的真诚,还有先生的笔墨,我就不信,请不来一个区区的刘伯温!”</p>

见着朱元璋心思已定,李善长也就不再多言,点了点头。</p>

..........................</p>

浙东青田县。</p>

一队元兵匆匆而过,越过百姓,朝着一处偏僻的乡间竹屋而去。</p>

在来到那竹屋门前,为首的元军军官正要用力去拍那屋门,却不曾想,木门却自动打开了。</p>

举着手的元将一脸惊讶。</p>

他朝着院内看去。</p>

只见一名身材瘦弱,身穿深色布衣的男人盘坐在院中。</p>

似乎在等待着什么。</p>

缓缓开口道:“罪臣刘基,拜见来使。”</p>

元将疑惑的看着这男人,问道:“刘大人,你早知道我们会前来拿你?”</p>

地上的刘基面无表情道:“罪臣估计,就这几天吧。”</p>

见此,元将虽然心中惊讶,却也只好说道:“既然如此,那么刘大人请吧。”</p>

刘伯温缓缓起身,回到屋中换好官服,与元将一同离去。</p>

浙东官府外。</p>

刘伯温瞧瞧这四周的元军士兵,没有多想,径直走了进去。</p>

可进了门后,却依旧没有看到有人招呼他,便自己顺着府内大道而入。</p>

当他来到一处庭院时,只见那空旷的院子里,只有中间摆放着一把椅子。</p>

左右一瞧,见四下依旧无人,刘伯温嘴角微翘,像是明白什么,坦然的来到那院子中央的椅子旁,用袍袖轻轻一拂上面的灰尘,堂而皇之的坐了下来。</p>

神态淡然,开始闭目养神。</p>

此刻院子一侧的屋内,脱脱帖木儿看着面前的圣旨,满脸无奈之色。</p>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p>

就在院子中的刘伯温闲来无事,从怀中掏出一块用油纸包好的饼出来,想要吃点时,他的身后突然响起一阵脚步声。</p>

正要起身,身后便响起一道男人的声音。</p>

“戴罪之徒,还敢如此潇洒,这是省府衙门,不是饭馆子。”</p>

闻言,刘伯温缓缓将手中的饼又重新放好,用油纸包裹,起身对着身后的脱脱帖木儿,说道:“罪臣刘伯温,见过大人。”</p>

见着刘伯温这云淡风轻的模样,脱脱帖木儿也没有真的生气,说道:“你接着吃吧,吃完了说话。”</p>

刘伯温闻言一笑,再次将那烧饼拿出,说道:“大人见笑了,这青田烧饼名满天下,罪臣从小就爱吃这一口,出门必带一个。”</p>

似乎想起什么,便说道:“大人,微臣听说您不是返回京城了嘛?怎么又在这里了?”</p>

脱脱帖木儿叹了口气,道:“跟你一样,我现在也是待罪之臣。”</p>

“自从在淮西兵败之后,我被朝廷罢官免职,贬到了浙东府做招抚使来了。”</p>

脱脱说的轻松,可刘伯温是何等精明的人。</p>

手中动作一停,皱眉道:“招抚使?难道说朝廷又变换了平贼方略,变剿为抚了?”</p>

脱脱叹声道:“这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虽然我极力劝阻,却也无济于事。”</p>

“朝廷不但改变了平贼方略,还将以前剿贼有功的文武通通贬斥,换上了另一批主张招抚的大臣主政。”</p>

“他们呐,比咱们聪明伶俐,他们善向贼子降恩献媚,喜欢跟贼子挤眉弄眼。”</p>

刘伯温神色难看的说道:“想来如今这招抚方略已经被贼子们所得知,此刻只怕正在得意忘形!他们会跟招抚的官员们漫天要价,什么粮饷、官职、重地、军械、什么都要!你朝廷给的起吗?”</p>

“即使给了,招抚所耗能小于剿贼所耗嘛?”</p>

“即使真的贼兵们承恩受抚了,他们摇身一变,成了官军,这样的官军又能维持几日??”</p>

“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能不会再次揭竿而起嘛?对他们而言,降复叛,叛复降,降降叛叛,叛叛降降,这就是贼子的天性!也是他们生存的需要,如此说来,与其说朝廷是在招抚,还不如说是在养贼。”</p>

对于朝廷的方略,刘伯温丝毫不顾及朝廷的权威,痛贬一通。</p>

而脱脱代表的到底是朝廷,听着刘伯温的话,当即喝道:“放肆!”</p>

刘伯温瞧了瞧脱脱,长长一叹。</p>

一旁的脱脱也明白刘伯温说的有理,也是随之一叹,道:“刘伯温。”</p>

“你虽然话语如刀,但句句都对,本官的心都被你给捣碎了。”</p>

“本官世代受朝廷厚恩,忠诚不二,朝廷要做什么,属下只能极力遵行。否则,本官岂不是也像叛贼了嘛?”</p>

“实话告诉你吧,我这次来浙江,就是来招抚方国珍的,方贼已经答应归顺朝廷了,皇上与各位秉政大臣闻讯如释重负。”</p>

“高兴啊.....”</p>

脱脱满脸不屑的一声长叹。</p>

说完,他话锋一转,道:“不过,这个方贼他除了要一纸委任状外,还要一颗人头才肯弃甲下山。”</p>

说到这里,脱脱的目光看向了面前的刘伯温。</p>

刘伯温似乎已经猜到了什么,直言道:“大人所说的这颗人头,应该就是这颗吧?”</p>

说着,指了指自己的脑袋。</p>

脱脱一笑:“正是。”</p>

“刘伯温,方贼为何对你恨之入骨,他恨你甚至超过了恨我们?”</p>

刘伯温坦然一笑:“这有什么奇怪的,因为你们官军剿贼无方,而我所招募的乡军,他们各个知晓贼性,曾经把他们剿的无处藏身,他们自然要对我恨之入骨了。”</p>

脱脱平静道:“为了让方国珍俯首归降,只好委屈你了。”</p>

此刻纵然他刘伯温料尽诸事,却不曾料到是这么个结果。</p>

自己一心效忠朝廷,最后却要因为自己剿贼有功,将自己的脑袋献给贼兵。</p>

心中瞬间悲凉。</p>

甚至眼中都隐隐有些泪光。</p>

“我对朝廷是忠心耿耿,而朝廷对我是忠而见弃!”</p>

“好,好啊!”</p>

“现在朝廷要拿着我的脑袋去慰贼,去献媚,这样的朝廷,还能苟延几日!”</p>

说罢,刘伯温双手一背。</p>

而脱脱心中愧疚,却也无法,说道:“外面备好了酒菜,吃完了,你就上路吧。”</p>

可刘伯温却坚定的说道:“不吃!”</p>

“我自己这儿有!”</p>

说着,掏出自己怀中的青田饼。</p>

几口吞下。</p>

见此,脱脱当即喊道:“来人!”</p>

两名官兵当即赶来。</p>

“在!”</p>

“送刘伯温上路!”</p>

“是!”</p>

匆匆吃掉手中青田烧饼的刘伯温,被官兵摘下了官帽,将黑色布袋套在了脑袋上。</p>

然后用绳子将他捆住。</p>

面前的脱脱说道:“刘伯温,今日之事,本官深感遗憾。”</p>

而面前被罩住脑袋的刘伯温,却喊道:“大人听着!伯温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p>

脱脱一挥手,官兵拘着刘伯温退了下去。</p>

府外,鼓声雷动。</p>

被押着的刘伯温,来到了府外的断头台上。</p>

在台子一旁,是一个红色盒子。</p>

其空间,正好足以放下一颗人头。</p>

随着行刑士兵手中的大刀一挥,被黑布袋子笼罩着脑袋的刘伯温,瞬间掉落在了一旁早已准备好的盒子内。</p>

片刻后。</p>

浙东官府内。</p>

一身官袍的刘伯温被人羁押在了院子中,按在椅子上坐着。</p>

本以为今日在劫难逃的刘伯温,却被一旁的士兵取下了布袋。</p>

刘伯温瞪着眼睛,瞧着面前的脱脱,惊讶道:“大人,这是.......”</p>

脱脱脑袋一撇,身边的士兵们纷纷退下。</p>

直到场中只有刘伯温和脱脱时,脱脱这才说道:“本官不忍杀你,但也不能抗旨不杀,所以本官找了另外一个囚犯,用他的头颅代替你的头颅,送给方国珍。”</p>

“所幸的是,那人的长相与你相似。”</p>

闻言,刘伯温如释重负。</p>

缓缓起身,腿都有些站不稳,差点摔倒。</p>

拱手拜谢道:“谢大人不杀之恩。”</p>

脱脱却始终背着手,说道:“不用谢,日后方国珍如果降而复返,我可能还要请你出来剿贼。”</p>

“但是现在,你得隐姓埋名,躲进深山,以免被人识破,上奏我欺君之罪。”</p>

刘伯温拱手道:“遵命。”</p>

“自个儿回去吧,本官不留饭了。”</p>

说罢,转身离去。</p>

不知过去了多久。</p>

刘伯温行走在山林之中,尽挑着无人之处行走。</p>

当他看到自家竹屋时,这才如梦方醒。</p>

今日这一遭,好似梦中一般,在鬼门关外来回。</p>

本就身体不太好的他,此刻已是身心俱惫。</p>

随着屋门打开,一名下人当即喊道:“老爷!”</p>

说着,又对着屋中喊道:“少爷,老爷回来了!”</p>

屋内的刘伯温之子,慌张的跑了出来,急急将他搀住。</p>

“父亲,你可回来了,可回来了。”</p>

刘伯温脚下一滑,差点摔倒。</p>

幸亏一旁的下人扶住。</p>

站定后,说道:“我不回来还能去哪呀。”</p>

而一旁的儿子,想着今日发生的事情,还满脑子疑惑的问道:“父亲,今日到底是怎么了?”</p>

刘伯温心中感叹,道:“这个叫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p>

“我是借尸还魂回来的啊。”</p>

听着刘伯温这糊里糊涂的话,刘琏道:“父亲,到底是怎么回事啊。”</p>

刘伯温到了嘴边的话,却又没有说出口,叹口气,道:“没事。”</p>

走进屋里,刘伯温似乎想到什么,急切的对身边下人六子说道:“六子,关门,关门。”</p>

六子在屋外左右一探头,急忙关上了院门。</p>

可就在他关门之际,六子突然看到远处有人走来,急忙转身对着正要进屋的刘伯温说道:“老爷,老爷.”</p>

“这又来俩人。”</p>

刘伯温闻言一惊。</p>

以为是官兵又来:“什么?!”</p>

“快关门!”</p>

不知道来人是谁的刘伯温,只好让六子赶紧关上了门。</p>

这时,两名装扮成行商的人,左探右瞧的走来了刘伯温的院门口。</p>

随着一阵的敲门声响起。</p>

刘伯温的儿子,刘琏,来到了院门口,打开了门。</p>

“敢问这是刘公府上嘛?”</p>

刘琏道:“是。”</p>

“请问刘伯温在家嘛?”</p>

刘琏道:“家父卧病多日,概不见客。”</p>

说完便要关门。</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