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决战黄巢 第七章 粮草问题(2 / 2)

加入书签

他以皇帝的身份作出这样的保证,同时将盖上了玉玺的契约交给他们。这些已经没有自由奢望,只希望能够生活得好一点、受虐待少一点的匠户,一个个欣喜若狂,死心塌地。工作起来效率极高。</p>

此外还有大量李俨当年招募的孤儿作为学徒加入。这些人都是在选拔进赤卫军的时候因为身体条件不合格被刷下来的。但是他们都接受过基础地文化教育。接受力强,对李俨又十分忠心。很快就成为兵工厂中一支重要地力量。</p>

有了这么多优良的条件,兵器制作应该成本很低才对。只是凤翔附近没有铁矿,兵器需要地铁需要从外地运入,现在又兵荒马乱的,这运输成本就高了。如果不是李俨根据后世的记忆,在凤翔找到了石灰石、煤、陶瓷粘土、石料等矿藏,成本只怕会更高。</p>

先天条件限制,李俨有心降低成本,也只能徒呼奈何。毕竟有些方法现在的技术水平根本达不到。现在已经是极限了。</p>

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吧。</p>

自己好歹也是皇帝,自己的军队,怎么能让自己一个人养着呢?还是让朝廷出点力气吧。</p>

看来要去找郑畋了。他在凤翔已经有好几年,基本上属于地头蛇,再加上他又是宰相,让他想办法筹措点东西应该没问题吧?</p>

自从郑畋在朝堂上保下王铎以来,李俨对他一直就有点疏远。现在想来,还是应该换换态度。毕竟现在的朝廷运转还需要他撑起来,少他不得。自己就算对他有所防范,也不应该明显的表示出来。</p>

这个人,还是得用。日后也不应该坐视他成为自己改革的绊脚石啊。通过自己地潜移默化对其观念的影响,或许能赢得他的支持。寻找到一条可以更有效、阻碍更少、流血更少的改革之路来也说不定。</p>

尽最大可能将人的利用价值利用上,而不是因为种种偏见而不去利用,这才是一个成熟的上位者的用人态度啊!</p>

想到这里,李俨地思索又回到了“凤凰涅磐”计划上来。这个计划,才是自己真正改革的依靠。只是,这执行地人选究竟选谁呢?</p>

李俨陷入了沉思中。</p>

翠桐伏在李俨怀中,等了半天李俨也没有说话。抬起头来,就知道李俨正在思考着什么。她不敢打扰李俨的思考。只是静静地凝望着李俨思考时的样子,心中爱意无限,不由得痴了。</p>

两人静静地搂在一起,场面温馨无比……</p>

◎◎◎</p>

次日早朝下来,李俨总算轻松了许多。</p>

原因很简单,粮草的问题解决了。</p>

西川节度使崔安潜在初步稳定西川之后,立刻派兵押运了大批粮草军械等物资前往行朝。</p>

西川地处蜀中。物产丰富,成都平原肥沃富饶,向来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至玄宗以来,历次长安失陷,皇帝都奔往西川,同时在西川的人力、物力支持下还都长安。可见大唐已经将蜀中作为大后方。</p>

这一次李俨虽然没有奔往西川,那是因为他想身处战线前方,便于作战。不过。也正因为他人身处前方,事事都最先考虑前方,才没有想到后方。他到底阅历有限,还做不到巨细无遗。尤其是他一直以来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供养军队,就更没想到西川地物质了。</p>

不过崔安潜到底是一个老将了,对这方面相当了解。皇帝没有来催物资。他却主动的将物资送往行朝。除了军用粮草之外,还有不少专供皇帝使用的奢侈品。这下子简陋德行工业总算有点皇宫模样了。</p>

蜀中物产果然丰富,这一次崔安潜解来的物资,竟然可供二十万大军使用一年!即使以李俨那种奢侈的养兵方法,竟然也能够供他的十五万军队使用半年!</p>

李俨的燃眉之急,顿时告解。</p>

他大喜之下,下旨对崔安潜进行嘉奖。除了大大的夸奖了他一番“公忠体国”之外,也小小地申斥了一下他运来奢侈品的做法。说现在国当危难之际,一切用度,皆应从简。作为皇帝。必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皇帝的享受,必须等到国泰民安的时候。现在就享受,那就是无道昏君。况且奢侈品从西川运过来,劳民伤财,又占了大量粮草物资的地方,实在得不偿失,下一次断然不可以这样做了。</p>

这一番旨意传道西川后,只把这老将军高兴得含泪大笑,面朝凤翔的方向跪下,大呼“大唐中兴有望!”</p>

此外,李俨在圣旨中剽窃地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广为流传,作为一代明君的警句。这也让李俨的威望大幅度上升,成了大唐百姓、士子以及那些有抱负的官员心中的希望所在,为他以后的行动添了不少方便,倒是李俨始料不及的。不过这都是后话了。</p>

粮草问题顺利解决,再也不用担心自己十五万大军的生存问题,也不用担心在凤翔征集物质会引发的民间动荡,李俨心情大好,下朝后,就将郑畋召入行宫,令其陪自己一起在花园中散步。</p>

郑畋这个时候已经头发花白,背上微驼了。而此前郑畋带兵迎驾的时候他还是满头乌发,腰背挺直。</p>

此时,郑畋比起李俨疏远他之前,显得更加小心谨慎,礼节上更是做得唯恐不周到,几乎可以当作礼仪上地标准教科书了。</p>

君臣之间,已经有了一道看不见地裂痕。</p>

看到这一切,李俨心中暗暗叹息。</p>

他想起行朝成立后,郑畋惮尽心力,兢兢业业,对自己更是忠心耿耿。仅仅因为双方的施政理念不同,就疏远成这样,李俨心中也实在不忍。</p>

必须跟郑畋开陈布公地谈一次了。</p>

李俨走到花园中中一张石椅上,坐了下来,指指旁边的石凳:“郑卿,坐下吧。”</p>

郑畋恭恭敬敬的在一旁侍立,回道:“陛下,君臣有别,陛下面前没有老臣的座位,老臣还是站着吧。”</p>

李俨摇摇头,叹息一声:“郑公,何必跟朕这么生分了?你乃是朕的股肱之臣,在朕面前都没有座位,哪还有谁有资格在朕面前有座位?行了,坐下吧!”</p>

“老臣……”</p>

“坐吧!难道朕的旨意你都不听了吗?”</p>

郑畋于是拘谨的坐下,说是坐,几乎等于是蹲。他在石凳上仅仅只是让臀部稍微沾上了凳子。</p>

李俨看在眼中,也知道不能强求,便只好任他去了。</p>

“郑公,想起刚来凤翔的时候,你我君臣相得,气氛何等融洽,什么时候,你我君臣的关系走到了这一步呢?”</p>

郑畋老老实实的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p>

“郑公啊!你是朕的宰相,怎么变得在朕面前不说话了?”</p>

郑畋张张嘴,欲言又止,却终于没有说话。</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