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决战黄巢 第二十四章 御账议事(2 / 2)

加入书签

可是,唐弘夫并不了解这个皇帝。他对皇帝地一切情况,都只是道听途说而来。那么如何说话才能符合皇帝的心思呢?这可就要大大的费一番思量了。</p>

仔细的想了想,唐弘夫一横心,拿出了一个四平八稳的方案:现在最重要的是不犯新的错误。不用去想讨好皇帝,只要能不犯错误就行。</p>

唐弘夫的方案很简单。</p>

黄巢军在长安的军队不多,还不到十万,而其战斗力更是低下,估计唐军只需要五万人马就能把他们收拾掉。而现在唐军的兵马,单单是皇帝带来地,就有十二万多人!其他节度使地军队,也有十三万人。两者加起来,一共是二十五万大军!</p>

这么多军队,单单是拼人数,也能把黄巢军给埋了!更何况,这些军队中,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并不只一只呢?</p>

于是唐弘夫提出来地方略,就是让各路大军全线压上,稳扎稳打,一步步朝长安推进。通过正面的、硬碰硬的方式,将黄巢军剿灭。</p>

这也算得上是一种中规中矩的方案了。</p>

然而,李俨并不满意。</p>

这一方案虽然很中规中矩,但是却太保守,打法也太蠢笨了。这样打下去,黄巢军当然能够剿灭。但是长安城可能打完了就成废墟了。这种结局是李俨极力想要避免的。</p>

唐弘夫的方案出来后,其他节度使果然按捺不住了:这样的方案虽然结果可以保证必胜,但是朝廷一方地军队损失也肯定不小。</p>

这些军队。除了皇帝自己的军队,其他的军队都相当于各位节度使的私兵一样。这些节度使的荣华富贵、身家性命可全都依靠这些节度军来保证。要是这些军队损失大了,岂不让自己的力量大大削弱?这对于那些节度使们,是无法接受的!</p>

于是,沉寂被打破,节度使们一个个仿佛突然拥有了灵感,七嘴八舌地批驳起唐弘夫方案的弊端来。</p>

只是。批判容易,让他们自己拿出一个方案来。却又都推推诿诿,不肯说出来。</p>

这些批驳唐弘夫方案地,都是那些小节度使。至于王重荣、王处存、拓跋思恭三人,却都一言不发,冷眼旁观着众小节度使的讨论。</p>

李俨察言观色,知道哪些小节度使要么是没有能力调度多达二十五万的军队,要么就是心有顾忌。不敢得罪那些大藩镇,所以保持沉默。至于王重荣等人,他们都在观看风色,彼此间也有顾虑。要他们说出一个方略来,看来是不可能的了。</p>

相通这一点,李俨也就知道,指望这些节度使拿出一个好的方略是不可能的了。幸好他早有准备,他手下十几万大军中。配备了不少参谋,可不就是为了用在眼下这种情况中?在李俨手下众大将、李俨的首席智囊来鹄和总参谋部中地众参谋,以及罗隐等人——他们也随军行动了。那些参谋都经过呢军事训练姑且不论,来鹄罗隐等人可没有。他们能够跟上大军行动,可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的协力下,一个周密的方案已经拿出来了。</p>

李俨知道自己对于军事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才能。军事理论他倒是不逊色于任何人,但打仗毕竟不是纸上谈兵,他也不想成为赵括。军事问题,还是让那些专业人士来解决吧。所以李俨只是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就没有再过多的干涉参谋们制定军事计划的行动了。</p>

制定出来地军事计划,基本上满足了李俨的要求。不过,李俨的眼光到底是比现在的人先进了上千年,而他在军事理论方面的水平还是很不错的,所以他也找出了军事计划中地几个较大的问题。</p>

不过,现在的参谋毕竟经过的战争不多。在经验方面还嫌不足。计划中的问题。在经过李俨的指点后,他们也都发现了。但发现归发现。要想弥补,那就力不从心了。</p>

这个时候,来鹄出了个主意,那就是把这些计划中可能出问题的地方,交给藩镇兵马执行。如果他们能够成功,自然更好,如果不能,那么也能够取得遏制藩镇的作用。</p>

当然,大敌当前,内讧是需要避免的。这些方面即使失败,也对大局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顶多增加了一点计划成功地困难罢了。而这些方面失败造成地损失,对于藩镇来说,不小,却也并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这样一来,既削弱了藩镇,又不会造成藩镇太大地反弹,可谓一举数得。李俨当场就点头同意了计划。</p>

现在,众人纷纷扰扰,唯一一个方略被批判,却没有提出一个过得去的新方略来。几个大的节度使各怀心思,不肯出头,正是李俨这个方略提出来的最好时机。</p>

于是,在李俨的示意下,方彻作为李俨身边新禁军(李俨的三卫军取代了从前的禁军职责,于石碑成为新禁军)的首脑人物,抛出了李俨这方的计划。</p>

方彻是什么人物?李俨身边的大红人,禁军首脑,一手训练出白虎军团的人物,那可是李俨身边的绝对亲信。他的说话,自然也就代表了李俨的意思。</p>

于是,那些争吵中的小节度使,忽然失去了挑刺的能力,对这样一个完善的计划提不出任何反对意见。</p>

王重荣等人对望一眼,都对李俨这个计划的周密而暗自心惊。</p>

看来皇帝身边还是有能人啊!</p>

这个时候他们要想在保持沉默就不行了。</p>

毕竟无论藩镇怎么跋扈,到底在名义上是臣子。只要这个计划被皇帝当众采纳并按照计划分派人手。皇帝金口一开,那么谁都没办法反对了。这个时候要是还不出来说话,万一皇帝打着消耗自己实力的主意,把自己等人派到一个危险的地方,那岂不是糟糕之极?</p>

于是,王处存等人也开始了讨论——当然,他们本人还是要拿着架子的,参与讨论的,只是他们的部属。</p>

对于他们的这些部属,李俨也是很关注的。毕竟,藩镇的节度使被自己的部属干掉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如果能够在其中想办法挑动,让他们内乱,这也是削弱藩镇实力的一种办法。</p>

此时帐中,王重荣身边的部属就有两个,一个是王重荣的弟弟王重盈,另外一个,就是在后世历史上,杀掉了王重荣,后来自己又被王重盈杀掉的常行儒。</p>

不过这个时候,常行儒与王重荣之间的关系似乎还没有到恶劣的地步。甚至可以说,王重荣与常行儒之间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常行儒也在竭力帮助王重荣争取利益。</p>

拓跋思恭身边的副将是一个年轻人和一个中年人。那个年轻人叫做拓跋勇,是拓跋思恭的侄儿。那个中年人,则是拓跋思恭的族兄,拓跋思谏。在后世历史上,拓跋一族因为剿灭黄巢的大功而被赐姓李之后,拓跋思谏此人就以李思谏之名,在拓跋思恭之后接替其节度使之位。此时夏绥节度使已经改名为定难节度使。没过多久,李思谏就转任为静难节度使(邠宁节度使改名)。能得到拓跋一族的根基夏绥节度使之位,可见此人必是拓跋一族的重要人物。李俨对其暗暗留心。至于拓跋勇,李俨到没怎么注意。毕竟一个拓跋一族的年轻人,还够不上李俨关注的等级。</p>

王处存身边,是他的两个弟弟王处直(后世历史上此人投降朱温)、王鄴(后世历史上此人为李克用女婿)。</p>

至于唐弘夫、程宗楚二人,他们身边的副将,李俨都没有印象,看来是后世历史上不出名的人物,也没有注意。</p>

等李俨观察完众节度使带过来的副将时,他们的争议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结果。</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