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鼎盛大唐 第二章 纷乱局势(2 / 2)

加入书签

当那个很能混淆视听的谣言传出来之后,他们大多相信了。因为《大唐国闻》对此保持了沉默。以前种种言论,《大唐国闻》都进行了评论或者批驳,唯独这个言论,《大唐国闻》居然一点反应都没有。这只能说明《大唐国闻》担心言多必失,担心会在辩论的时候泄漏了真实的情况。那么。只有当这个谣言是真实的情况,才可能会这样。</p>

于是很快,王重荣突然宣布,自己找到了事变前离开长安的李俨众妃子中的一个地侍女,那个侍女已经有了身孕,并于不久前生下一个皇子。他将拥立这个皇子为皇帝,同时希望天下的各势力也来拥立这个真正的龙子为帝。声明后不过三天,就拥立这个不过半个月大的婴儿为皇帝,改元天启。以王重荣自己为同平章事、开府仪同三司兼天下诸道行营大总管,一手掌握政权和兵权。以河中节度治所河中府为临时都城。同时对李杰宣战,表示要攻入长安,赶走伪帝。然而他的这一番做作,应者寥寥。</p>

事变前,王重荣就已经和朝廷很不对头。李俨早就准备收拾他,而收拾他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进行。那就是收回安邑、解县两池榷盐课利。这两个盐池乃是大唐重要地池盐产地。其收入累以巨万。但这收入却一直掌握在节镇手中,朝廷一文钱都拿不到。历史上。田令孜正是因为想收回这两个盐池的盐利,才导致王重荣起兵将僖宗赶出长安,再度逃亡。而李俨的旨意一下,王重荣也果然拒不听从。当然他还不敢象历史上那样起兵攻打长安,只是在和朝廷打嘴皮子仗。现在出了这样的事情,这件事自然也只好不了了之了。王重荣也就生出了异心——他无法容忍新的皇帝在打自己手上盐池的主意,于是干脆自己立皇帝,那么自己手上的东西,自然也就稳稳当当了。</p>

问题是他并不具有枭雄的才能,他捧出来的那个所谓的“皇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地。毕竟如果是李俨地妃子,可能还有几分真实,但不过是妃子的一个侍女,更没有李俨妃子出来证实,能有几分真实性?也因为这个“皇子”地虚假性,日后这个皇子也没有算入到“二王之乱”中来。</p>

王重荣的举动,几乎引发了天下的连锁反应。诡异的平静消失了。</p>

他想捧出一个皇帝,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别人也有样学样。这个人就是实际掌握了邠宁权力的朱玫。</p>

不过他就没有象王重荣那样弄个假皇子出来弄巧成拙,他找的自然是以前就跟他有联系的那个襄王李熅。他在邠宁立襄王为帝,改元乾元,以李重古为太师,以朱玫自己为同平章事、开府仪同三司。在邠州建立临时朝廷,同是也宣布李杰乃是弑君逆贼,向李杰宣战,准备进攻长安。</p>

朱玫还是比王重荣聪明一点。王重荣那是明目张胆的弄假皇子。而他弄地人,虽然也是傀儡。却毕竟是货真价实的皇室血脉。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很有号召力的。毕竟名正言顺的皇帝似乎已经驾崩,李杰这个占据了长安的人却是弑君得位,王重荣的皇帝明明是假的。相比起来,还是李熅这边更加正统一些。于是一时间到也有不少人投靠,也还有不少势力向他宣誓效忠。</p>

这两个捧出皇帝来地人有一个共同点:没有给其他节镇封王。他们的皇帝只是傀儡,他们只是为了自己地权力和地位。他们希望自己能统一天下,自然不肯将给节镇封王。增加自己统一天下的阻力了。而李杰不同。他手上没有自己的力量,只能通过给其他节镇封王的方式来取得他们的认可。至于封王之后,哼哼,等他有了自己的力量,收拾这些人又有什么难的?只可惜,他地这个王的称号,也并没有吸引到多少人。</p>

一时间。天下似乎分成了三份。三个不同皇帝的势力,在不同的地方鼎足而立。从力量上讲,王重荣最强。从声势上讲,占据了长安,同时还有拓跋思恭、朱温等人名义上支持的李杰最大。而朱玫力量不如王重荣,声势不如李杰,号召力却比他们强,一时间倒也势均力敌。</p>

三足鼎立只是表面上的现象。实际上。大唐的大小势力都只有小部分参与了这三足鼎立的局势。其他地人,要么静观其变,要么在悄悄发展,都没有掺和到这中间来。即使是名义上支持李杰的朱温等人,也只是名义上支持,实际上即使李杰遇到什么问题。也不会出一兵一卒相助。当然他们倒也不是不想把李杰控制在自己的手上,只是想这样做的人太多,大家相互忌惮下,也就无法动手了。既然无法动手,那么李杰的生死他们也就不用太在乎了。</p>

然而,就在这些人各自忙活着争权夺利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注意到,真正李俨地嫡系,似乎对李俨的生死一点都不在意!方彻在淮南按兵不动,派出去打通与归义军通道的几万大军竟然也没有反应!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要知道。这些军队对李俨的忠心度。可是相当高的,怎么可能会一点反应都没有呢?这一点都不合常理。这只有李俨安然无恙。在幕后等着某些人自己跳出来才解释得通!</p>

也正因为这样,正因为朝廷最有战斗力的军队毫无作为,才能出现这种三皇相争的局面。同是也正因为有这些军队的威慑,让那些心怀叵测的人琢磨不透他们地想法和日后地行动,他们才这么收敛。以至于虽然有三皇相争,仗却没有打得起来。</p>

这一点,有眼光的人还是看出来了。</p>

比如说西川节度使崔安潜,他就是有眼光地人的其中之一。虽然同样出自豪门的他对李俨那大力削弱豪门世家势力的政策也有些不满,但是他却并没有象其他人那样,因为这种不满就起来反对李俨。因为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知道,李俨并不会那么简单就受重伤甚至驾崩。这一切,一定是李俨的手段。</p>

有了这样的想法,他拒绝了很多势力的拉拢,仍然默默的执行忠实于李俨的种种方针。当然在表面上,他保持中立:尽管不敢背叛李俨,他也不想作这个出头鸟。他的家当可经不起折腾。</p>

这样的想法很快得到了证实。在广明三年五月,闹了几乎五六个月之后,他接到了李俨的密旨:集结兵力,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对山南东道节度使杨师道动手。他知道,这是李俨准备结束这一切的先兆。如果不是自己的表现让李俨满意,只怕自己也会成为李俨动手的目标之一吧!</p>

有这样的皇帝,还是什么想法都不要有的好。世家势力的被削弱虽然他也心有不甘,但是他不得不承认,世家的确已经影响到了大唐的根基。李俨收拾世家是必然的,也是不可动摇的。既然如此,与其被动的让李俨收拾掉,从此传承几百年的世家烟消云散,还不如主动的出让自己的权力,从而保全自己。他知道,李俨决不会对这样的世家不善加照顾的。从李俨的施政看得出来,他也不是一定要世家完蛋,他也不会不给世家一条出路。</p>

想到这里,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开始悄然做起准备来。</p>

同一时间也接到类似旨意的人并不多。但是这些人都是势力不弱,并且在纷乱中保持了对朝廷的忠心的人。被李杰封为晋王,但是却没有接受的李克用也是其中的一员。</p>

李克用并不是没有野心。也不是不想更进一步。事实上,当初李杰封他为晋王的旨意下来之后,他也是无比欣喜,差点就要接受。如果这样的话,他日后的结局也就大大的不同。</p>

然而,他却有一个很好、很有眼光、很有智谋的妻子:刘氏。当初李克用与朱温生出龌龊,朱温想暗害李克用,正是刘氏帮助李克用稳定了局势,没有酿成大乱。所以李克用越近她。</p>

李杰的旨意下来后,李克用本想接受,刘氏却极力阻止,说李俨这个皇帝本事高深莫测,能够从一无所有、并且被宦官挟持的情况下发展出一支强大的军队,绝不可小看。他既然有这样的能力,潼关又是他经营已久的所在,如何会被贼兵区区五千人就弄得损兵折将,自己还重伤的下场?可见其中必有缘故。李杰虽然占据了长安,但他不象李俨,拥有忠心自己的军队,他的权力完全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的,不值得依靠。眼下的上策就是推辞这一任命,同时静观其变,决不多发言,多表态。</p>

李克用被刘氏说服了,这才没有任何表示,也才等到了李俨的旨意。当李俨的旨意下来后,他几乎被吓出一身冷汗,后怕不已。因为从旨意上看来,如果当初没有听从刘氏的劝告,自己的覆灭就在眼前!</p>

这个时候,他终于从心底里产生了对李俨的敬畏。</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