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2 / 2)

加入书签

只听得“嗤嗤”两声,阳宗海的两肩已各印上一朵金花,叫道:“好家伙!”肩头一摆,那两朵金花被他暗运内劲,震落于地,长剑一摆,扬空一闪,竟是若无其事地迎战那个白衣少年。

白衣少年吃了一惊,他那一手十二朵金花被阳宗海击落了十朵,已是难极,想不到打中了他肩头的两朵,竟也无济于事,心道:“这阳宗海果是名不虚传,怪不得在江湖之上,竟能与我的师父齐名。”

樊英见势危险,顾不得腿上的疼痛,挥刀又上,白衣少年忽地一声长啸,那白衣少年从林中奔出,快如闪电。樊英还未冲到此人的跟前,那白衣少年突然虚晃一剑,身形飞起,一把抓着樊英的衣领,恰好落到白马背上,白马一声长嘶,四蹄疾跑。

阳宗海一声呼啸,将坐骑唤了出来,立刻上马便追,阳宗海的坐骑乃御苑名马,自是非同小可,但比起少年的那匹白马,却又是望尘莫及,这时已是拂晓时分,追了一回,起初还能见到背影,再过片到,便只是一点白点,渐渐没了。阳宗海叹了口气,忽觉肩上微微疼痛,他跳下了马,走到溪边,解衣一看,只见双肩上有两朵淡淡的花痕。阳宗海吃了一惊,幸喜这种暗器没毒,否则两条肩膊便要废了。心想:再过两年,这少年的功力长进,那还得了。

再说樊英被掷于马背,那匹马长嘶疾跑,看如腾云驾雾,樊英暗暗心惊,觉着那少年就在身后,樊英便想回头致谢,心中说道:“多谢尊驾相救,敢问尊姓大名。”那匹马突起跳过一道山涧,樊英左足受伤,挟它不稳,险些给马抛了起来,急忙用力挟住,不敢回头,只听得那少年冷冷说道:“不要说话,小心骑马。”叱咤一声,向空中挥了一鞭,那匹马越发跑得快了。

但见晓色云开,朝阳渐渐升起,少年倏地勒住马僵,道:“可以了!”跳下马来,面不红,气不喘,一双妙目,注视着樊英,樊英走了走神,道:“这真是天下罕见的宝马。尊姓大名,可以见告了吧?”那少年眼珠一转,忽地身形一长,一伸手,倏地就把樊英腰间的那口宝刀拿去,习武之人,保护兵刃已成习惯,樊英本能地伸手一格,想樊英武功亦非泛泛,这一格一拿,乃是擒拿手的恶招,却连少年的手指都没有碰到,待得樊英发觉,只见那少年已棒着室刀,面上露出疑惑的神色。

樊英亦是惊疑不定,只听得那少年道:“你这宝刀从何处得来?”樊英道:“这是张风府的宝刀。”少年道:“张风府为何将他的宝刀给你?”樊英道:“恩人容禀……”将张风府那晚壮烈之死,简单说了,说着,说着,流下泪来。道:“只恨我樊英无能,眼看张伯伯归天;到了京城又眼见于阁老成仁,连他的六阳魁首也给别人取去。”

那少年拔刀鞘向空中虚劈两刀,忽地仰天狂笑,道:“好,张凤府也算死得其时,不负,不负于阁老对他一番赏识。”这笑声苍凉之极,樊英禁不住心头一震,眼泪却自然止了。细想那少年话语,似乎和于谦、张凤府都有极深的渊源。

但见那少年将刀插回鞘中,却悬挂在自己的腰间。樊英道:“请相公将这口宝刀还我。”那少年瞪眼道:“为何要还给你?”樊英道:“恩人爱这口刀,自主道:宝刀赠壮士,红粉赠佳人。恩人也配用这把宝刀。无奈这口刀,张伯伯己托我送与他人,而且这其中有极大的关系,”白衣少年冷冷说道:“什么关系?”

樊英说道:“这宝刀我是要送给张大侠张丹枫的!”张丹枫的名头当时最响,天下习武之人,无不知道,若是别人听了,就算是有名望的,也恐怕要必恭必敬,将宝刀奉送过来。那少年眼眉一扬,却仍是淡淡说道:“送给张大侠做什么?”樊英道:“还有中毒血衣,张风府和张丹枫乃是至交,张风府死时以不能见着张丹枫为憾,所以这幅血衣是留给张丹枫,让他如见亡及;这口宝刀却是他留与张丹枫,请张丹枫代他寻觅儿子,若幸而寻获,则请张丹枫收他为徒,这口宝刀就交与他的儿子。”那少年道:“张风府的儿子是不是那日在水塘边戏水的顽童?”樊英道:“不错,他叫张虎子。”少年道:“那幅血衣呢?”樊英道:“嗯,在这儿。”取了出来,摊在手心,在樊英之意,以为少年尚未相信,所以拿给他看,不虑有他。那少年道了个“好”字,忽地手臂一抬,闪电般地把那幅血衣又抢了去。

樊英惊道:“你,你,你这是什么意思?你是我的恩人,但要这宝刀血衣却是万万不能!”那白衣少年将血衣折好,放入怀中,道:“张丹枫不见外人,这血衣宝刀,我与你交给他。”樊英道:“这,这——”白衣少年突然反手一推,左脚一勾,樊英一个踉跄,向后跌倒;少年转身一跃,在樊英身将触地之际,又轻一推,将樊英推得转了个圈圈,身子却因此挺直起来,仍然站到原来的方位,这两个手法,精妙绝伦,樊英又惊又怒,只听得少年冷冷说道:“这玄机掌法,你未见过也该听过吧?”樊英猛然一惊,记起张风府曾和他说过张丹枫的玄机掌法,有内八圈和外八圈之分,能在最小的里把掌力运用得收放自如,要攻敌人哪一部分,无不得心应手,看来这少年刚才所露的这一手,必是玄机掌中的内八圈无疑。樊英急忙问道:“请问你与张大侠如何称呼?”

白衣少年却不答这话。反问道:“凭这一手,你总信得过了吧?这宝刀血衣我代你送去,你不必多跑一趟了。”樊英道:“这,这——”白衣少年道:“这什么?”樊英道:“我要将这血衣宝刀为凭,请张大侠代我索回官银。”白衣少年眉头一皱,道:“什么官银?”樊英只好耐心将官银被蒙面大盗所劫之事和盘托出,白衣少年道:“山东道上,居然有如此这般的蒙面大盗么?”樊英道:“这蒙面大盗也就是那晚偷走于大人头颅的人,我瞧不出他的路数,此事非请张大侠来办。”

此言一出,白衣少年面色突变,跳起来道:“偷走头颅的人就是他,好,此事也在我的身上。你和我去找他。上马!”樊英一阵迟疑,已被他推到马背上,中午时分,到了一个小镇,那少年道:“此地已是山东境内。到蒙古用不了三天,我给你买一匹马。”樊英正想说话,那少年嘱他在客店等候,旋风般跑出门去。待樊英吃过了饭,少年已另乘了一匹马回来。

看那匹马蹄斑白,毛色光泽,虽然远不及少年那匹白马,也不及阳宗海那匹御马,但若比起樊英原来那匹黄膘马,却也并不逊色。樊英正在出奇:这少年竟然能在这样短促的时间,买来了一匹好马。那少年道:“樊大哥,既然到了此间,我们也不迟在这一两天,我们合乘一骑,本无不可,官道上来往人多,给人见了,却怕要说我们小相。”樊英心中本无芥蒂,也并非走要与那少年合乘一马,见这少年如此郑重地解释,反而感到好笑。

这少年与樊英同行数日,任樊英如何转弯抹角地试探,总是不肯说出自己的姓名来历。樊英是个江湖上的大行家,熟知江湖上的禁忌,见这少年不说,便也不敢多问。

第三日到了蒙阴,那是樊英当日碰着蒙面大盗,被劫去官银的地方,樊英再三解释,那蒙面大盗在此做了案子之后,断无再守在此地之理,那少年却还是要来寻找,果然探查了两三天,一点盗踪也探不到。第四日,少年还想到附近明查暗访,樊英笑道:“再待在这儿,岂不是守株待兔吗?”少年一翻眼皮,冷冷说道:“那你就带我找他去。”樊英道:“似这等巨盗,行踪无定,我怎能知道他的去处?”少年道:“既然如此,那咱们就再到你被劫镖的地方走一趟。”樊英只得依他。被劫镖的地方是一个林子旁边,那条黄泥路上,连当日的马蹄痕都已没了。少年拔出剑来,拣那靠近路边的大树,刻了几行大字,樊英一看,几乎笑出声来。那几行字是“号称大盗,实则鼠偷,做了案子,不敢出头。”如此做法,等于孩子吵嘴,故意激怒对方。樊英想那大盗,既敢做下巨案,自必老谋深虑,岂能像孩子般地不堪一激?

这一日的查探,自然又是落空。第五日一早,少年忽道:“此地在泰山之南,据我看来,那蒙面大盗的巢穴,多半在泰山之上。”樊英道:“泰山矗立中州,附近都是平原,山虽高却无险可守,历来大盗,极少在此安营立寨的,你若要到泰山去看名胜风景,那多的是,若要去找盗踪,那恐怕又是落空。”少年不听,樊英又只好依他。心中暗笑,这少年武功虽高,却是一点不懂江湖事体。

泰山号称五岳之一,孔子并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言,其实比起中国的各大名山,泰山却并不算高,只因山东地势平坦,有这么一座大山,便显得特别雄伟罢了。但正因其如此,泰山上的寺观建筑便比别的名山多,风景名胜也屡经人修缮,每年游人甚多,(若像天山喜马拉雅山等之高出云霄,那就不可能有游客了。)泰山脚下,也开有客店,接待登山游客,少年与樊英投宿,要了两间房,店小二便过来兜揽生意。

少年一开口便问道:“泰山上可平静么?”店小二怔了一怔,答道:“怎么不平静,若不平静,我们还能在此地开店么?两位是不是要上山游玩。我们这里有人可以陪你们去玩,只要五钱银子,省得你跑冤枉路。嗯,泰山上可看的地方可真多呢,有人带去,担保你不会漏了一处。”樊英点了点头,向少年微微一笑,少年不解他是暗含讥笑,也点头说道:“好极,好极!”

当时初春,泰山上杂花盛开,浓香满谷,山景果然秀丽,两人跟着向导,上“岱宗坳”,上中天门,那向导不住地指点名胜古迹,滔滔不绝地解释:这是八仙桥,这是王母地,那是“孔子登临处”,那是水帘洞,那是歇马岩,那是元宝峰,少年与樊英无心观赏,不住地催那向导快走。

过中天门,看了“五大夫松”,据说那是秦始皇登山封禅,曾在树下避阳,所以把五棵松树封为大夫,听说原来的树已经死了,后人补种的也只剩下三株,其实没有什么看头,游客却最多,少年更不耐烦,看了一眼便过,忽听得背后有冷笑之声,樊英回头一望,见一个道士陪着一个富商模样的人,指手划脚地似乎在那儿讲解五大夫松的来历,那富商笑道:“有人登山,犹如赶集,如此游山,真不如躺在家里,睡春秋大觉还好,元任兄,你说是不是?”后一句话是对另一个同伴说的,那个叫做元任的摇头摆尾他说道:“对极,对极。偷得浮生半月,忽闻春尽强登山。既上山来,便当尽情游览。”樊英看这两人所作的附庸风雅之状,几乎忍不住笑,白衣少年却狠狠地瞪了那两人一眼,忽道:“我去一会儿。”樊英忙道:“不可多事了。”少年一溜咽地跑了,却并非去找那干人的晦气,而是到另一处乱石之后的隐僻所在,向导道:“在山上小解不妨事的。”背转了身,樊英偷望,见乱石堆中,隐有火星飞起,心中义暗暗好笑,明知这少年哪里是去小解,敢情又是在石头止刻字去了。

少年回来把樊英拉后两步,悄悄问道:“你看那两人是什么路道?”樊英笑道:“依你看来,人人都与那蒙面大盗有关了。你刚才又是去留字骂人是鼠偷,不敢露头是不是?”少年笑了一笑,意似默认,道:“人不可貌相。那阳宗海难道不是扮成臃身庸俗的商人模样吗?”樊英心中一凛,再看时那干人已不知到哪里游览了。樊英自己开解:世间哪能有几个阳宗海?

过了南天门,上天柱峰,那便是泰山最高处的玉皇顶了,山顶有个玉皇观,门面相当整齐,游人多到这里借宿。这时已近黄昏,樊英和白衣少年也借宿观中,樊英睹暗留心。却不见那一干人。

第二日一早起来,依白衣少年之意,便要回去。向导言道,凡有登泰山之人,未有不看日出的,樊英也道,既然来到,那也不迟在这一些时候,少年想了一想,也答应了。

在泰山绝顶看日出,果然别有佳趣,东方刚现鱼肚白,云层下面便抹上一层淡红的朝霞,远眺东海,一条条白色的水纹,像微风中飘动的彩带,突然一轮红日,似忽地从大海中跳出来,片刻之间,射出万丈光芒,山河大地都像被上了新娘红色的头纱,樊英长走江湖,却也未曾见过如此奇景,偶一回头,只见那白衣少年凝望云海,如有所思,眼角忽然掉下两颗泪珠,悄然吟道:“日出东南隅,大海耀明珠,谁知游子意,难报三春晖。”樊英略通文墨,却不解其中深意,只道是少年思念他的父母,心中兀自暗笑:这少年到底是未出过远门的雏儿。忽听得侧面言笑喧喧,原来是另一群游客在右手边的“迎旭享”下面看日出,其中便有昨日所见的那像商人模样的人,樊英心中一动,注视那些人,却是并无异状,渐渐爬上更高的峰顶去看日出了。

到红日升起,白衣少年已是意兴阑珊,匆匆吃过早点,便即下山,回到了客店,恰是黄昏时分,店小二出来迎接,问道:“客官游得如何,我给你保荐的向导可没错吧?”白衣少年哼了一声,樊英道:“还好,还好!”两人要了两间房,吩咐店家准备晚膳。

白衣少年回到房中,便骂那“不敢露面”的蒙面大盗,樊英走过来道:“老弟,你武功是高明极了,但在江湖之上,似乎不多行走吧?常言道得好:须防隔墙有耳,……”话不说完,白衣少年便抢白他道:“哼,我若怕他,也就不来寻找他了,那号称大盗的鼠窃狗偷之辈,我巴不得他听到我骂他的说话。”越说越大声,樊英只好苦笑。忽听得外面也有吵闹之声,樊英道:“咦,怎么有这样凶的客人,咱们出去瞧礁。”他是想藉此机会,转移那白衣少年的注意,叫他不要胡骂。

外面来的三个客人,竟然是一个道士和两个乞丐,敢情是店家不让他们投宿,只听得那道士骂道:“开馆子的不怕肚子大,开客店的不怕肮脏客,你是看衣裳不看人的吗?为何不让我们投宿?”店小二道:“道爷,你要住房尽管吩咐,这两位花子爷,咱们的店规是不收留的。”那道士骂道:“胡说,天下哪有这样的店规?”那两个叫化子忽然笑嘻嘻地道:“道长,俗话说狗眼看人低,果然说得不错。”忽地面色一变,道:“你家花子爷不爱穿凌罗绸缎,你管得着么?”“啪”地将一锭大银掷了出来,道:“花子爷的银子也是白花花的,并不比大爷们的银子缺了成色,你瞧清楚去!”

普天下的客店,虽然没有订明要何等样的客人才肯招收,但不欢迎乞丐投宿,那却是间间如此,不须说明的,而事实上也从未曾有过乞丐投宿客店之事,那叫化子一出手就是一锭雪白的银子,看来足有十两,店小二不觉呆了,半晌说道:“两位大爷既走要光顾小店,那也可以通融通融。”那叫化子又骂道:“什么通融?干脆说你愿不愿服侍大爷。”眼睛一瞪,那店小二道:“服侍,服侍!”赶快给那道士和两个乞丐准备上等房间。

白衣少年看得甚是好笑,和樊英回到房子,击桌说道:“那两个乞丐倒是妙人,骂得痛快。”樊英迢:“这一干人若非侠客就走是强盗,咱们不要在背后议论他们。”白衣少年道:“什么?你说他们是蒙面大盗的一伙吗?”樊英道:“这也未可料。”少年道:“好,那么我就要骂他们了。”樊英忙道:“天下异人甚多,也未必就是那蒙面大盗的党羽。”白衣少年道:“你怎么说话老是模棱两可!”樊英道:“我委实是不知道呀。你不要骂错人了。”白衣少年道:“好,那我不骂他们,专骂那号称大盗的鼠窃狗偷。”樊英拦阻不住,又只好苦笑。那少年骂了一阵,见没人答理,也就罢了。

第二日一早起来,店小二进来结帐,白衣少年正待问他,那两个叫化子如何?樊英这时早已拾好行囊,过到少年房间等候他一同起程,那店小二却忽地捧出一个大红拜盒,说道:“今儿一早,有人将这个拜盒送来,叫我转呈两位大爷,说是要请你们两位赏光。”樊英道:“什么人送来的?”店小二道:“他们说是武家庄的庄丁。”樊英“哦”了一声,却不打开拜盒,先把店钱结了,店小二道:“多谢,多谢,一路顺风,还有什么要小的做么?”樊英挥手道:“不用了。”店小二正要退出,白衣少年急忙问道:“那两个叫化子还在店中吗?”店小二道:“这两位花子爷一早就走了。呀,我可还真的没有见过这样阔气的客人!十两银子,不要找赎,全赏给我们了。”言下之意,实是想向二人多讨赏银,白衣少年却听不出来,笑道:“那你们受他一顿骂,也还值得。”店小二尴尬苦笑,一双眼睛却尽望着白衣少年,不肯退出,少年道:“咦,你还在这里做什么?”店小二道:“待候你大爷。”少年正想说道:“不是早说过没事了吗?谁要你侍候。”却见樊英摸了一锭银子出来,道:“这赏给你,不必侍候啦!”

店小二退出之后,白衣少年笑道:“樊大哥,你要和化子比阔气吗?”樊英道:“咱们寻访那蒙面大盗以来,这两日才碰到一些异人异事,我瞧是有点眉目了。”不答少年适才那话,却捧着拜盒瞧来瞧去,白衣少年嚷道:“你怎么还不打开?”

樊英关上房门,将拜盒放在桌上,拉白衣少年退到屋角,摸出一把匕首,少年道:“樊大哥,你这是干么?”樊英手心一旋,那把匕首打了一个弧形,斜飞出去,轰然声响,将那拜盒划开,盒盖跌在一旁,白衣少年莫名其妙,心道:“开这拜盒,何用费如许力气?”只见樊英走去,将盒中拜帖拿起,笑道:“这是真的了。”

白衣少年道:“什么真的假的?谁的帖子?”樊英道:“这是小金龙武振东的帖子,我与他不过泛泛之交,他却派人请我到他庄子去,还请了你,这倒奇怪了。”武振乐是山东南面一个庄主,据说他少年时候曾做过独脚大盗,中年时候,洗手归隐,在乡下置了产业,建了一座好大的庄园,富甲一方,人言如是,是否属实,不得而知,这武振东极为仗义疏财,常年四季,都有江湖上的朋友在他庄园寄食,所以人称“小金龙”,取龙能吐水,润泽天下之意。白衣少年也似曾听过武振东的名字,道:“既然是小金龙的帖子,那还有假的吗?”樊英道:“老弟有所不知,武振东当然不会做假。但恐有人冒武振东之名送拜帖来,那岂可不防?所以我躲在屋角,用飞刀划开拜盒,若然有人弄鬼,那盒中必定藏有机关暗器,拜盒一开,暗器便发。如今一无所有,因此我才敢说这是真的。”白衣少年听了,暗自佩服樊英的细心。

樊英道:“但仍有一事可疑。”白衣少年道:“何事可疑?”樊英道:“武家庄离此一百八十里,他的帖子约我们今日到他家赴邀,他怎知道我们有两匹好马?老弟,你的马日行千里不足为奇,但通常的马,走一百八十里,可得两头见黑。”少年笑道:“既然是这帖子不是假的,小金龙武振东难道还会无缘无故地设下陷阱,摆布我们吗?我说,细心固好,亦不必无谓猜疑,咱们马上赶路。”

白衣少年给樊英买的那匹马虽然算不得是宝马,但亦甚为健骏,不必樊英怎么鞭策,就放蹄疾跑,一刻不停,清晨动身,日头未落,便赶到了武家庄,樊英在离庄三里之地,即便下马,这是江湖上的规矩,表示恭敬之意,白衣少年亦依着做了。但见路上有诸色人等,都牵着马走向武家,樊英心中暗自诧异,看这情形,莫非是武家庄大摆筵席,广宴宾客,一抬头,忽见前日在泰山之上所碰到的那个商人模样的人和那个“元任兄”,以及昨晚在客店闹事的那个道士以及那两个乞丐都在其内。白衣少年不由“咦”了一声,樊英急忙悄悄说道:“不可大惊小怪。”白衣少年横他一眼,意思是说:这个我还不懂?那一于人却并不回头,好像并不知道他们来了似的,走进庄内。

樊英与白衣少年进入庄内,自有管事的招待,将他们带到一个花园之内;

花园甚大,摆了数十席酒,还是绰有余裕,中间还有个练武场,两旁犹有兵器架子,场上摆有石担石锁之类。那管事的将两人安置在东厢的一个房内,同席的人都不相识,但听得他们嘟嘟喳喳地谈论,互相探问小金龙武振东为何在今日大宴宾客?

他们坐的这席离开主席甚远,看来不过是将他们当作宾客,随便安署,坐不多久,筵席便开,只见一个年约六旬,长着三缎长须,壮老绅士的一个老老,站起来道:“承蒙各位赏给老朽薄面,这次发出的英雄帖,除了元涵长老有事,柳定庵师父因病,寒江道长在湖南还未及赴回之外,其余的全部来了。今日算得是咱们北五省英雄的大集会了。承各位赏面,请先尽三杯。”樊英吃了一惊:撤英雄帖这是非同小可之事,想这武振东早已养老纳福,难道他还有什么图谋?

酒过三巡,武振东朗声说道:“在座的都是好朋友,我武某人少年之时,也曾做过没本钱的生意,不必忌讳。近来听说各寨之主,多有纷争,这很不好。依我之意,蛇无头而不行,因此请各位英雄到此,共推一位‘大龙头’,咱们都听他的号令,一来是从此可避免纷争,二来不怕官军各个击破,三来是当今之势,瓦刺外扰又未除,尚为隐患,东南倭寇又起,而东北的女真族亦蠢蠢欲动,意图内侵,咱们有了龙头,若万一有外祸入侵,亦可各自保境。不知诸位意下如何?”在座的十之七八是绿林中人,但亦有从事正当营生的武林人物,甚至还有几个成名的捕头在内,听了之后,有人叫好,有人交头接耳地议论,有人沉吟不语。武振东双目环扫全场,双手一按,将嘈嘈杂杂的声音按了下去,又朗声说道:“这次推举龙头,虽然是以绿林豪杰加盟为主,其他白道上的朋友,各随其意加盟之后,大龙头亦绝不强迫他人伙,只是再不许与绿林中的豪杰为难,井水不犯何水,有事都可与大龙头商量,绝不让哪方吃了亏。”那几个成名的捕头听了,心中暗思,若然如此,倒也不错。若有了非追回不可的赃物,这就不必自己卖命了。要知成名的捕头,本身固然得有惊人的技业,但多半亦要与绿林中顶尖儿的人物有交情,这才能在不可转图之时,套个面子。依武振东之言,举了“大龙头”之后,即是北五省的绿林,有人总负其责,对捕头亦有利便之处,因此立刻同声叫好,再元异议。

当下有人说道:“这大龙头自然是武老庄主当仁不让了。”武振东拈须笑道:“老朽二十年前已闭门封刀,哪还有雄心壮志。老朽心目中倒有一人,足以胜任,毕老弟,请出来与各路英雄相见。”此言一出,全场轰动。

各路英雄不约而同地都踞起脚来,伸长颈子,要看这位绿林中的老英雄,小金龙武振东保举的是何等样人物。但见在武振东身边,一个身材魁伟的汉子,应声而起,浓眉大眼,短鬓如朝,年纪似乎还未到三十岁,双眼闪闪有光。在场之人,过半数都怔了一怔,此人是谁?怎么从未听过?樊英却是吃惊不小,看这人的身材神态,不是那蒙面大盗还是谁人?

只听得武振东说道:“毕老弟虽然在绿林道上不到两年,但已声名大震,干下许多惊天动地之事。他曾棒打沥河三龙,独自杀败韩庄二虎,一手接了振威镖局总镖头的十二把飞刀暗器,劫了成亲王的二十万珠室。不过这位老弟不欢喜露面,公门中人闻名丧胆的蒙面大盗就是他!”众人轰然大叫:“就是他,就是他!”敢情绿林中人,见过他真面目的亦为数甚少。武振东又道:“最近他又干了两桩惊人的事件,一件是劫了湖北解京的三十万两镖运,弄得那位贪富贵的武林败类贯居,现在要下不了台!”樊英心头一震,此事说的正就是他这一桩,武振东骂的那位“贪图富贵的武林败类贯居”,正就是现居盐运使之职的他的义弟,武振东虽没指名骂他,樊英也觉面上热辣辣的好不惭愧。

武振东顿了一顿,接着说道:“第二件事,更是惊天动地,于谦精忠为国,惨遭杀戮,天下义士,无不气愤。我们的毕老弟为此大闹京师,连斩大内卫土七名,将于谦的六阳魁首也盗了来,虽然救不了于谦之命,好坏也教他能够全尸而葬,只此一事,就足可以做我们北五省大龙头!”樊英偷眼一瞥,只见白衣少年面上变色,手摸剑柄,樊英忙道:“贤弟别忙,且看他怎么说?”同席之人,都在听武振东的话,喝彩声响成一片,谁也没留意樊英和那白衣少年,那白衣少年放松了手,端坐席上,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姓毕的人,面色凝重之极,平日那脸上总是流露着的那股孩子气,已丝毫不见。樊英不由得心头一震,看这白衣少年数日来的神情,又想起他在京城偷头之时,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事情,这少年是十分急于要觅回于谦的头颅,看来他之要找“蒙面大盗”,敢情就是因为他不知道蒙面大盗偷头的用意如何?这少年和于谦又有什么关系?樊英对这少年的身世之谜,更是猜不透了。

只听得武振东又道:“这位毕老弟虽然在绿林未久,但却也不是没有来历之人,他的父亲,想在场之人谁都听过。”众人纷纷叫道:“谁?”“谁?”武振东大声说道:“他的父亲就是三十年前已经名驰江湖的震三界毕道凡!而今他继承了他的父亲是西北丐帮的少帮主,又是雁门关外金刀少寨主周山民的义弟,他的名字,叫做毕擎天!”听到此处,只见白衣少年眼睛闪了两闪,面有异色。正是:

数度相逢未识荆,而今乍听暗心惊。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六}{九}{中}{文}{地}{址}:{www}.69zw.{co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