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炸毁汪精卫墓(2 / 2)

加入书签

虽然炸毁汪精卫墓的行动非常隐秘,但是仅仅半个月之后,消息还是泄漏了出去。不久之后,汪精卫的大女儿汪文惺闻讯从国外赶回南京,她先到南京市政府,气势汹汹地要求会见南京市长马超俊。马超俊当然知道汪文惺是为了汪精卫墓被炸毁一事而来,于是拒不接见,最后只派了一位秘书出来应付一番,把处理坟墓的事情全部推到了陆军总部头上。</p>

于是汪文惺又跑到位于南京黄埔路的陆军总部,求见何应钦,但是却被门前的卫兵阻挡。此后,汪文惺每天都来一次,坚决要见何应钦,但是何应钦又怎么可能见她呢?于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汪文惺便耍起了无赖,在陆军总部门口又哭又闹,破口大骂,大声指责何应钦不应该把她父亲的坟墓给炸毁,说什么“南京不能葬,就让我运回广东去葬好了,难道又碍着你们的事了吗”,更有卧秽语不堪入耳。当时有许多南京市民在周围进行围观,守卫们怕闹出什么乱子,于是立刻出来一个卫兵长对围观群众假称汪文惺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喝令群众们散开。</p>

但是就这么让汪文惺一直闹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陆军总部参谋长萧毅肃想出了一个点子,他叫一个参谋军官出去,带上两名警卫员,身佩盒子枪,给汪文惺来了一个下马威,警告她说:“限你立刻离开陆军总部,否则就以捣乱秩序和袒护汉奸论罪。”汪文惺见势不妙,只好溜之大吉,炸墓风波这才终于结束。</p>

在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之后,当时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孙科,命令对梅花山地面景观进行布置。开始准备在汪精卫墓原址上面建一个长方形的葡萄架,以供游人赏梅休息,但是后来考虑到葡萄架既不经久耐用,也不美观,且不适宜布景,于是便决定建造一座亭子。这座亭子于1947年落成,它是利用承建中山陵园内建筑的不法营造商的罚没材料,由中山陵园工程科工人,利用空余时间建造而成,因其位于梅花山,故而取名为“观梅轩”。…,</p>

观梅轩东西长约16米,分为三间,东西两间凸出部分各设一个南、北进口。亭内四周设有砖砌栏杆,整座亭子为混合结构,顶覆蓝色琉璃瓦,黄墙红柱。为了避免游人把亭子和汪精卫坟墓联想到一起,同时给游人助兴,当时具体负责坟墓地表改造的沈鹏飞等人,根据梅花典故以及东吴大帝孙权的史迹,为观梅轩的南北入口拟定了两个额名和两副檐联,经孙科审阅批准之后书于亭上。亭南入口的额题是“观梅轩”,两侧楹联是“欣敌寇潜踪,景物依然,河山如故,此日花香鸟语,钟阜丽明,若同和靖重游,应媲六桥三竺;问吴王何处,坟坞已渺,史迹尚留,当年虎踞龙蟠,石城安稳,端赖武乡定策,永垂九鼎一言。”亭北入口的额题“放鹤”,两侧楹联是“天阙远瞻鸣鹤舞,孝陵回望伏龙眠。”所有额题和楹联均由孙科题写,“放鹤”二字的木匾至今犹存。</p>

4月28日,在蒋介石离开重庆之前,乔治再次来到林园官邸和他商谈东北问题,但是蒋介石仍然坚持:“必须待军事上收复长春,然后才有和平之可言,届时政府始可考虑接受所提出的其他若干要求。”之后乔治又前往会晤周恩i,转达蒋介石的态度。周恩i低着头半天没有开口,最后才一改往日的协商口吻,斩钉截铁地说道:“如不能无条件停战,则亦不能接受政府方面之意见!”</p>

</p>

乔治碰了一鼻子灰,只好灰溜溜地回到怡园,结果刚一回去,杰西卡就交给他一件用大号信封装填的公函。乔治打开一看,原来是重庆20多个人民团体写给他的联名信,信中声称:“重庆各界反对美国支持国民党政府进行内战,要求立即停止运送国民党军队往东北。”看到这封联名信之后,乔治的心情更加郁闷,于是索性就不再去想调停国共内战的事情,带着杰西卡和小拿破仑在重庆附近游山玩水,毕竟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即,以后想再来重庆就不容易了。不过其实乔治最想去的地方,还是重庆北边、涪江之畔那个被称之为“三台”的地方,因为那里才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