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节、组合绝户计(2 / 2)

加入书签

“先……先生!这些就是全套的平板玻璃生产线?”仅仅是大概浏览了一眼,宋懿就已经被震惊的说话都不利索了:“若是这些都造出来,恐怕还真要几万两银子!”</p>

喝着茶勉强支撑的姜田叹口气:“反正也不是你花钱,陛下都没心疼你就别cāo心了,再说这套机器算是定制,少不了科学院的工钱,只是这图纸你们不能复制。”</p>

宋懿搞明白了来龙去脉之后只剩下了感叹的份:“这手笔也只有天家能拿得出来,换做别人就是圈下这么大的土地都不可能,若是依照此法真的能制出大块的玻璃。今后西夷的货就甭想卖给咱们了。”</p>

姜田心说可不仅是卖不出去这么简单的,说不定咱们还能返销欧洲,谁让这条生产线提前五十年问世呢:“这几天可还有新磨制的玻璃?”</p>

“有,按照您的要求已经制出了几块,水银我也备齐了,只等您来制镜。”</p>

姜田叹口气:“这工厂的投资,其实十有仈jiu要从这几面镜子里出,明明活都是我干的,却只落下个五成的股份。”</p>

宋懿可不敢接口,但是他心里也明白,从制备玻璃到研磨成片,最后制成玻璃镜子,除了最后安装镜框之外,所有的工序都是姜田指导下才完成的,但是皇帝一句话就吃掉了一般的好处,换做是谁都要抱怨。可谁让你还做着人家的官呢,斗牛服是那么好穿的?</p>

姜田强打着jing神制作了三面镜子,然后就是等着自然风干。实在坚持不住的姜田回到自己专属的一间屋子里补觉去了,只留下宋懿对着一箱子图纸发呆。好在姜田对每一套图纸都进行了编号,并且有着详细的文字说明,这还不算甚至连他设计的那些量具该怎么使用都有着图文解释,搞得宋懿唉声叹气的直挠头,这姜大人也真是的,自己好歹跟着你完成了那么多的发明创造,哪能笨得如同刘宝铠那般不开窍?好在这设备说起来是皇上订购由科学院打造,但实际上还是姜田独自发明,不过这些并不用太着急,那片工厂占用的土地都还没有准备好,工厂更是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开工呢。</p>

就在姜田睡大觉的时候,乍暖还寒的běi jing城被另一件事搅得鸡犬不宁,因为皇帝在一天之内通过内阁连下两道旨意。首先就是宣布新的度量衡,并且向各地州府颁发新的量器,今年夏粮完税要以新标准执行。这件事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甚至不少人还觉得圣命下的太晚了,毕竟历朝历代都是这个规矩,新朝廷坐稳之后必然要有新的章程。可是今年不同往ri,以前各朝各代虽然标准不一,但是变换并不是太大,就好比元朝的一尺和明朝的一尺相比差不了多少,有时候民间总要适应个十几年或是几十年之后才能熟悉。至于前明更是颁发了标准的斛,收粮的时候往斛里一倒该多少就多少。今年的规矩反倒是变了,在尺之上不是丈了,而是变成了米!还有一堆听都没听过的新名词,并且不颁发斛或是斗,只给个砝码和计算公式,收粮要自己算清楚,哪怕是交银子你也想好了,一斤变成十两不说,这两还大的离谱……</p>

如果说新度量衡只是造成了民间的困扰,那么另一条命令则是让全国的读书人为之振奋,皇榜上说的明白,为了不绝士人上进之路,明年chun天特开恩科,凡举人功名者皆可参加!还没等那些举人老爷们欢呼雀跃,皇榜上的另一条解释马上就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只见上面写着,为仿古训,除八股文之外,另加策论与算学两篇,三文合一才是最终的成绩!</p>

“这……这不是本末倒置吗!”一个本来还很开心的看着皇榜的年轻人,一瞬间就眉头紧锁,若不是因为看榜的兵丁眼神不善,估计他就说出大逆不道的话来了。</p>

他虽然比较聪明,可挡不住有缺心眼的在那里叫屈:“岂止是本末倒置,照此看来,若是道德文章一文不通,却于那策论与算数jing通,一样能金榜题名,这可真是别有用心!”</p>

话说的很直白,可周围人并不附和,反而是站的离他远点,若是真的因言获罪自己也好免受牵连,气得那个傻小子直叫嚷人心不古。当然这都是小插曲,因为人们马上就发现了皇帝的良苦用心。随着榜文一起下发州府的还有一套基础算数教材,据说这是太子根据御教院的课本改良的,并且亲自主持印刷了几千套,就是要普及到县学这一级,然后圣命上明确写着,每月都要指派军中文职按此书免费授课四天,天下人皆可聆听,这也算是给那些只懂得八股的老家伙们一个临时抱佛脚的机会,免得你们到时候说皇上不教而诛。等他们看见这个课本之后,更加肯定了皇帝这使出的是连环计,因为这本属于扫盲xing质的教材里。开篇就用新老度量衡的换算做题,直到让人搞明白四则运算。</p>

“唉……不学也得学啊!”这是不少人的直接感叹,甭管你是否要进京赶考,最好都要尽快学会,要不然就是上街买个东西都能让人骗了。</p>

还没等这两条圣旨造成的轰动效应平息下去,张韬这个军人皇帝又出重拳,以前那些有功名的人是不当差、不纳税的,如果混上了举人、进士之类的身份,不仅他自己不纳税,还有不少人拿着地契等着投效,宁可做他家的下人也不愿意交纳税款。所以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豪绅大户们却一分钱都不交纳,空有近两亿人口却只收上来几百万两的税款。</p>

所以张韬明确规定,现有的土地不算,从圣旨发布之ri后算起,新投效的土地一概作废,明年科考中第者也不再享受免税待遇!也就是说你要是个前明的举人或进士,哪怕已经占了良田千顷也没关系,反正你的子孙就是当上了六部尚书也不再享受免税,只要你一死,家里的田地该交多少钱粮一分都不能少!而且税款还不是按照人头收取,改为了按田亩计税!说白了就是雍正的摊丁入亩加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只是没有一竿子打死所有人,让那些老东西留下个缓冲的时间。而且明文规定,不管你有没有功名在身,只要超过六十岁就都不用当差了。</p>

这才是挖读书人的祖坟啊,北方还好说,被农民军加鞑子连番洗劫,本就没剩下多少大地主。就是剩下了也可以安一个“从贼”的帽子吓唬一下。江南可真是被震的天翻地覆,且不说长江以南是传统的文人汇聚之地,就因为当年南明划江自守,加上当今陛下强势整合诸路军阀,所以当地的生产关系并没有被破坏多少。那些个靠土地吸血的士绅们没能伤筋动骨。结果当今陛下一登基,先是和东林厮杀一番,一帮根深蒂固的大族被举家迁移,人心惶惶之下又传出朝廷要废弃科举,这就有点釜底抽薪了,好在他们这回比较冷静,没有搞出太大的动静给朝廷留下把柄,眼看着熬到了新的一年,皇上看到官员青黄不接也动了开科取士的念头,却被告知就算你考上状元,只要家中有田就要交税,这皇帝究竟还是不打算放过整个江南士林啊!于是……闹事吧……</p>

明朝的时候受到地区教育水平的限制,所以发明了分区录取的办法,当时叫南北双榜。这个办法一直沿用到新中国的高考上,便有了地区录取分数线的差异。毕竟中国太大了,穷富差距也十分悬殊,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平等。这种平等放在考试大省却是一种灾难,一帮子考试机器们大眼瞪小眼的为了几分的差距拼了老命,可别的地方比自己少十几分还能上一样的大学,于是聪明的中国人发明了考试移民。问题是在明末这个时代,不是你想移民就能移民的,户籍写的是哪就要在哪考。那些没遭兵灾的地方人口一点没少,录取比例和北方相差悬殊,诸多因素汇聚之后,江南的学子们觉得自己被朝廷给耍了,纷纷聚集在各地的衙门前示威抗议,有的还写下血书要联名上京请愿,搞得各地父母官们一脑袋两个大。</p>

朝廷这边也很奇怪,你们爱怎么闹就怎么闹,只要不违法随你们便。谁要是将和@平@示@威搞成了暴@力@抗@法,可就别怪执法机关不客气了。然后就在这种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朝廷的另一道圣旨又下达了,这回命令比较简单,那就是谁要觉着在老家考试吃亏,秋收前可以在当地衙门里办理移民手续。考试的时候自动将你算成北方人,不过移民之后半年之内必须搬家,并且十年不得挪窝!</p>

m.qidian.阅读。</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