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华夏名片(1 / 2)

加入书签

 1072 华夏名片</p>

监牢如果没有了混乱的局面,也就不再是张世东需要的培养亲兵后花园,也就不再是华夏需要的传递消息渠道。</p>

这一次到监牢来,张世东还需要侏儒贝里克在适合的时机将一些关于自己和修之间的事情传出去。</p>

走出监牢,颇有种再世为人的感觉,那里面的残酷是外人难以想象的,生与死就在一块面包之间。</p>

张世东能够理解贝里克为什么不出来,现在他在里面就是土皇帝,当初那些惧怕的理由如果放在今日就显得有些做作,有了华夏作为后盾,有了一条通道能让他随时离开,吃喝不愁给养不愁,在里面有着一大群人侍奉自己,出去做什么,聪明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大家都觉得好的道路。</p>

在贝里克身上,张世东又学到了一些东西,从监牢出来重新回归到大家的视线当中,游轮上来自各国的佳丽全部是比基尼出席,那错身而过的美轮美奂让男人们为之疯狂,时不时会在一处浅湾停下来,各式各样的器具会环绕着游轮放入海水之中,任由那些佳丽将各种海上娱乐展现,搭配她们姣好的身姿,吸引着众人的眼球。</p>

张将军一船佳丽度假的消息很快传开,贝娅公主随后而来的后续报导也夺人耳目,都言华夏这样一个保守的国家出了张世东这样一个开放的高层,他在奇迹之城所作所为固然会有被诟病的地方。但更多的,还是会被接受,综合了西方和东方生活社会环境的种种因素,将随心所欲的自由和法理一定量的约束结合起来,很多人都对他羡慕不已,也有一些想的深远的人,会发出以下言论:“这是不是华夏方面的试水,未来,会不会华夏也要与西方文化真正结合。”</p>

穷则思变,痛则思变。</p>

华夏很多地方不得不变。就算秉承着教育体系。死活绷着分分分的传承,哪怕被无数人诟病已久死性不改,有些地方也不得不改,譬如这校车。就这一项。华夏完全向西方学习行不行?当然行。非常行,必须行,可为什么不学。不还是东方老大的心思自居,我们都是领先的,凭什么要学你们的。</p>

在米国,校车的坚固度相当于装甲车,悍马与之相撞悍马报废,换在华夏呢?别说是悍马了。当校车的灯闪烁要停下来之时,在它两侧同方向公路上的车都要停止前行,直到校车启动,确保学生过马路时的安全。</p>

已经很成熟的东西,为什么就不能拿过来用呢,张世东从来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在奇迹之城秦仲宇是处处约束自己,一丁点过度之事也不敢做,生怕自己为华夏丢脸,张世东则完全相反,处处彰显个性,处处让自己站在华丽的灯光下,给人感觉就像是受到过西方教育的西方人一样,但你仔细观察这个人会发现,他的身上从来都不会缺少东方元素,哪怕只是一场走过场的宴会,短短时间,他都会尽可能的穿着中山装或者具有华夏特色的服装出席,在任何场合,他只要开口说话,一定会说汉语,宁可带着翻译,在饮食文化上,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席卷全球,他到了奇迹之城就说了一句话,我华夏的文化或许有差异难以短时间内被接受,可我华夏的美食,保证是全世界最好的美食,它将成为华夏在世界的名片。</p>

一直以来,华夏的饮食文化都不曾大面积的推广,奇迹之城这样一座容纳了全世界游客的地方,华夏的饮食文化被张世东以一己之力全力推出,包装了很多种简单的小吃,就在华夏城属于他的铺位,将梦想之馆的藏品挪到了华夏城内,租赁了一片专门的区域存放展览,他的铺位就是推行那些简而易之的小吃,肯德基在国外是快餐,是工作之余实在没有时间才会去对付一口的地方,美元汇率高的时候不过几美元就能吃一顿好的肯德基,到了华夏反倒成了好东西,我华夏的小吃不行吗?那是你们孤陋寡闻,我张世东就愿意用价值八位数九位数的商铺卖小吃,你们,能抗拒这里的味道吗?</p>

张世东这个人,很多人都想要给他做一个定论性的评价,却发现根本无法定义他,也有一些人想要给他出书,不是回忆录的形式,因为发现他整个人身上的故事太多了,可写的地方也太多了,待到回忆录的年纪估计要出系列丛书了,现在写一本青年励志的梦想传记,绝对会鼓舞广大的青少年。</p>

对此张世东是拒绝的,我做的都是我认为我该做的我力所能及的,没有任何人强求我做这些,也没有任何人要求我非要在外面代表华夏,我只是作为一个普通民众,将我觉得看不惯的地方指出来,不加以任何评价,你们自己看。</p>

华夏方面有意塑造张世东的形象,不在公众版面,也不在娱乐版面,而是在比较严肃的党内报刊文献中,将张世东做过的一些事,发表过的一些言论,做事的一些态度,用相对大篇幅进行报道。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了,这样的事情不是发生过一回两回了,当你开始出类拔萃时,当你成为了备选的那些干部时,上面就会给你造势,张世东在这一次唯一的不同在于,造势的方向不是经济,不是大方向,不是那种一二把手的大局观,只是他这个人对于军队建设的作用和在华夏走向世界时展现出来的世界形象做文章。</p>

模模糊糊,知道这是要重要张世东,又丝毫看不出要重点培养他成为序列的意思,很怪异,唯有那些身居庙堂之高或是已经闲云野鹤般的老人家,才会在清茶之间,对自己的晚辈提点一两句。</p>

“变,要有开放性的思维,未来华夏会是什么样子,你们一点也看不到吗?非得循规蹈矩吗?”</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