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核反应堆(2 / 2)

加入书签

都说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可是真要遇到关系自身利益的事情,能有几个人会做到这两条啊。从这次报纸大论战中就可以看出来,绝大部分人都是在为了自己或者某个集团的利益在争论,真正能够站在世界人民角度看问题的,一个都没有。刘芾在论战初期也加入了这个战团,后来战争规模一再扩大,讨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刘芾实在是没精力和那些专业的喷子们去互喷了,干脆就停止了发表评论文章。但是这时候谁还顾得上刘芾是谁啊,大家都喷出火气来了,早就把这件事情的起因给忘光了,完全就是为了喷而喷了。</p>

在这场战争中,唯一的胜利者就是那些报社了,他们的报纸由于这场历时几个月的论战而一再增发,原来的周刊变成了日刊,原来的日刊现在每天再加刊。如果这个时候能有人给假设一套服务器然后通上网络,搞一个论坛啥的,估计每天访问量得上几亿。</p>

除了文学水平和政治水平不够之外,刘芾退出了这场论战的主要愿意还是时间不够用了,本来每天除了日常的一些文件需要审阅,再去找个研究所看看,还能剩2小时看看报纸,不过一个突如其来的申请把刘芾这种悠闲的日子打破了,位于苏拉威西岛上的那个“45”研究所申请建立一座小型的核反应堆。</p>

这份申请是通过内务部的特别渠道递上来的,属于极度机密,当刘芾看到文件上面的代号45时,就知道有大事情要发生了。但是当看到45研究所居然要申请建造一座小型的核反应堆之后,刘芾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看来这些科学家们有进展了。</p>

放下了手中的一切事情,刘芾用最快的速度赶到了位于苏拉威西岛上的45研究所,第一时间听取了研究所对于核能研究的最新进展。</p>

</p>

联邦有规模有计划的核能研究起步的非常早,早在1900年刘芾刚刚控制台湾的时候就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核能研究所,不过那时候只有10多个研究员和一些简陋的设备。</p>

而后这个极度保密的单位有曾经有过2次壮大和发展。第一次就是在联邦占领了原法属印度支那后,在1915年这个核能研究所被搬迁到了越南北部和老挝交界的深山里,并正式命名为“45”研究所,这个名字只有一个意义,当年刘芾整整45岁。</p>

这一次研究所的规模随着搬迁扩大了很多倍,当时刘芾动用了所有的关系,从欧洲和美国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研究设备,并用各种手段,弄来了几十位欧洲各国的核物理方面的专家,再加上原来研究所里的研究员们,组成了近百人的研究队伍,并单独配备了一支部队用于防御保密,正式番号为“联邦国防部传染病预防处理部队”。</p>

第二次搬家是在1918年,为了更安全更保密,这个45研究所被整体迁移到了苏拉威西岛南部的一个小岛穆纳岛上,并在哪里修建了深达百米的地下建筑,还特意配备了小型火力发电厂和水处理设施,自此之后,这个45研究所就从联邦消失了,只有一个“传染病预防处理部队”孤零零的驻守在苏拉威西岛南部。(。。)</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