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边境之战(四)(1 / 2)

加入书签

 () 在行军的过程中,我没事就把玩手中的弩,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摸到弩。弩在燕国只是边军和天威军有,在天威军得时候我是枪兵,连shè箭都不用学。</p>

随着防具的发展,对弓的要求越来越高。更高的穿透力,更远的shè程,更好的准确xìng,这都需要弓能够储存更多的能量。于是弓相应的也就变得更长,也就要求使用者更有力量。但是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当超出了双臂的极限之后,人们就不得不去想其他的办法。在这种条件下弩就自然走上了历史的舞台。</p>

弩是由弓和弩臂、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横装于弩臂前端,弩机安装于弩臂后部。弩臂用以承弓、撑弦,并供使用者托持;弩机用以扣弦、发shè。使用时,将弦张开以弩机扣住,把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瞄准目标,而后扳动弩机,弓弦回弹,箭即shè出。</p>

古人形象地描述它为“横弓着臂,施机设枢”。由于弩是延时发shè的,因此将张弦装箭与纵弦放箭分成了两个dú lì的动作,无须在张弦的同时瞄准,这更有利于捕捉shè击时机,命中率比弓有所高。此外与弓只能用手臂张弦不同,弩还可以借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动力来张弦,所以强度可比弓大.因而能达到比弓更远的shè程。</p>

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连弩,连弩的弩臂上有一个箭匣。在箭匣里一次可以装入十支箭,有一个槽孔向外出箭。只要把十支箭都装好了,将活动木臂向后一拉,就完成了拉弦、上箭、发shè三个动作,shè出一支箭,这时,匣里的箭便自动再落下一支,推动活动臂,再向后拉,再发shè,可连shè十支,提高了弩的发shè速度。</p>

相传这种弩是三国时期诸葛亮针对弩发shè速度慢的缺,把战国时期流传的一次发shè多箭的连弩加以改进而成的,并命名为“元戎”。这种弩是当时的一种先进武器,它灵巧轻便、发shè速度快,但缺是shè击距离较近,杀伤力不大。</p>

我们深入到齐国腹地,陆续路过了齐国几个城市和军营,距离临淄不过只有两天的路程。我们渐渐安稳下来,不至于再提心吊胆的了。已经是处于首都的范围了,就算齐国反对我们,那他们也不敢在首都地区对我们大行屠杀之事,他们丢不起那个人。</p>

临淄历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兴起在齐地。这里又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故墟。古帝少昊之世,以鸟为图腾的爽鸠氏族部落聚居在这里。临淄原名营丘,因东临淄河,在chūn秋战国时期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p>

淄河又称淄水或淄江淄河是山东重要河流之一。淄河发源于泰沂山脉及东南部的鲁山山脉,经博山、淄川流入临淄境内,最后汇流成清河,因其河床沿山坡断裂层伸延,多渗漏,故有“淄河十八漏”之。</p>

可动乱总是在松懈的时候滋生,就在距离临淄只有两天的路程时,三个出去打猎的士兵没有及时回来。那三个兵不至于菜到连回去的路都找不到了呀,我们四下找了半天,终于在一个树丛里找到了他们的尸体。我仔细观察发现他们都是被兵刃所杀。难道他们非要至我们于死地不可?</p>

领头的人又开了个会,御史大夫道:“很明显,他们要赶尽杀绝。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马上进入临淄城,就算齐王真的要除去我们,他也不敢在城内动手。现在还有两天的路程,我们必须马上启程。”</p>

我道:“他们肯定得到的是死命令,一定要我们在进入临淄城之前全部完蛋。可是为什么还要在离临淄这么近的地方动手?我想他们的时间一则是用于收罗溃散的士兵,一则就是在寻找时机发动最后一击,我想他们的机会来了。”</p>

众人一听都jǐng觉起来,我接着道:“看看咱们现在处于的地形,一望无际的平原,附近只有一个村子,还不知道是不是隐藏着他们的人。这里只有一个树林和一条淄河,我们无险可守。他们溃败之后,也不知道有没有增加援兵,也许我们面对的是几千jīng锐甚至上万人。一旦这些人对我们发动进攻,那就是斩瓜切菜一般。”</p>

御史大夫问道:“那怎么办?”</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