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9章 局势(1 / 1)

加入书签

 此刻,在卫平的安排之下,北线集群的兵力可谓是如同滚雪球一般增长。 仅仅截至目前,卫平已能集中超过60万正规军、30万抗日联军、40万民兵、10万余朝鲜抗日义勇军的重兵集团,百万大军足以在兵力上碾压日本关东军加上驻朝鲜军。 而卫平同样一点没有停顿,他深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在总指挥部会议上下达了作战命令,全军出击,同时向蒙古、黑龙江、朝鲜三个不同方向上掀起新一轮的战略攻势。 刹那之间,集中于东北亚大地上的百万大军,真正实现了卫平当初在烟台港上的那句‘气吞万里如虎’。 首先是蒙古方向。 第1集团军在解放通辽之后,继续向西北方向一路挺进。 这个摩托化集团军在内蒙古辽阔的草原之上疾速奔驰着,三个步兵师作为中间如同海神三叉戟一般打开,军用卡车组成的长龙一骑绝尘,车轮转动着,汽油发动机轰鸣着,车厢震动着,战士们的心脏跳动着,热血极了! 在几场大平原的快速歼灭战之下,日军驻蒙军和伪蒙军的主力在短短一周之内便被消灭殆尽,那些骑着大马在草原上驰骋的日伪军骑兵部队,直接被空中呼啸而过的P51战斗机捉到了踪迹。 相比于速度的话,这些地上的战马在空中的野马面前可谓是输的一败涂地。 再之后,更可谓是一路长驱直入。 第1集团军占领克什克腾旗,在达日罕见乌拉苏木一带控制了这一带最大的达里湖,接着又是一轮战略突击拿下了锡林郭勒盟。 稍事休整之后,整个集团军再一次开拔。 这一次,第1集团军如一头猛虎,直冲西乌尔特,而这一冲,便让整个远东各方都或担心或忧虑的投来了关切的目光。 要知道,第1集团军正在冲向的西乌尔特,与当初那场诺门坎战役的旧址只有不到四百公里距离! 而西乌尔特,则属于蒙古。 莫斯科对于远东局势表示高度关切! ——华军若是拿下蒙古,那么苏军将会丢失这个横亘于自身与华夏之间这个最大的缓冲区。 更关键的是,华军届时只需要一个向北的攻势就可以切断西伯利亚大铁路。 对苏军而言,西伯利亚大铁路极为重要,那是连接在远东与东欧之间的大动脉,一旦被切断,远东苏军都将化为孤岛,瞬间失去全部的主要后勤补给来源,根本无力作战! 更何况,苏军去年刚刚才使出了全力打赢了莫斯科战役和列宁格勒战役,将几座巨大的城市化为了血肉磨坊才挡住了百万德军气势汹汹的进攻。 可这都是建立在工业基地迁移到乌拉尔山脉以东为基础才能做到的,若是西边崛起一个比日本陆军强悍数倍乃至十倍的强力角色,那对苏军的威胁可就太大了。 克林姆林宫之中,斯大林凝视着远东地图,眼神中仿佛有电光闪过一般。 实际上,这位神经比钢丝还要坚韧的苏军领袖一直都很关注远东局势,在指挥苏德战争的间隙之中,他一直在听取着部下对远东局势的汇报和分析。 在得知华军突入西乌尔特之后,他紧皱眉头,思虑之下,立刻派出莫洛托夫前往远东,与远东方面军的阿帕纳先科大将一同组成联合代表团,去与卫平展开沟通。 如果能收获一个强力盟友更好,那么便可以一东一西攻击德军和日军,远东军区的苏军则可以放开手脚支援对德作战前线。 而若是从最悲观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苏联最少也要避免自身陷入双线作战的绝境。 不过很快,斯大林的疑虑便打消了。 ——在卫平向延安方面汇报苏方动向之后,延安方面立刻表示高度重视,随后立刻组建了一支对苏交流代表团。 这个代表团的组成人员中的每一名组成人员可都是历经革命战火磨练的老资格了,虽然看着很质朴,跟山里的农民似的,但实际上个个都是高材生,甚至还有从伏龙芝军校毕业的大佬,军事功底和心中的定力远非常人能及。 随后,两个代表团正式开始接触。 而接触地点,则位于沈阳。 莫洛托夫和阿帕纳先科上将带领的代表团,乘坐着一架苏军运输机飞抵沈阳空军基地。 在进入东北境内之后,这架苏军运输机得到了四架华军空军战机的护航。 而等到运输机飞临沈阳空军基地之后,机场的景象令莫洛托夫和阿帕纳先科上将十分惊讶。 下方偌大的机场之上,简直是一样望不到头的飞机海洋,大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P51野马式战斗机、规模庞大到一次足以投掷近千枚航空炸弹的B17轰炸机群、以及数量更多的道格拉斯C47军用运输机,机翼连着机翼,风浪接着风浪,壮观极了! 莫洛托夫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后迅速凭着外交官的素养迅速将这一缕神情压了下去。 在他的印象之中,华军一直都是近代军队的落后写照。 这个农业国家没有工业,更没有现代化的组织体系,导致其军队也一直停留在近代层面之上,连日本陆军这样的二流军队都无法战胜,更不用说去和强大的苏军对抗了。 当初,东北的张学良就因为中东铁路与苏军交过手,八万多东北军被苏军打得溃不成军,更是说明了这一点。 但当莫洛托夫看到如此大规模的华军空军之时,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支极为先进和强大的空军。 他看向阿帕纳先科上将,问道:“远东方面军的空军能够打赢这支华军空军吗?” 阿帕纳先科上将神情凝重,做出了一个判断:“难。” 莫洛托夫:“有多难?” 阿帕纳先科上将想了想,说道:“比在莫斯科战役之中从纳粹空军手中取得制空权还要难。” 听到这句话,莫洛托夫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