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贸易司(1 / 2)
桌上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锅碗瓢盆,玻璃杯、花瓶等物,让书房中的王泰,不由得睁大了眼睛。
虽然说,玻璃和陶瓷生产过程大致一样,但区别之大,原料、窑炉、生产过程的不同,却又是天壤之别。
4世纪时,古罗马人开始把玻璃应用在门窗上,到1291年,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为了防止玻璃制造技术外泄,就这样,意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产玻璃,他们在一生当中,也不准离开这座孤岛。
直到几百年后的16年,一名叫纳夫的工匠发明了制作大块玻璃的工艺,从此,玻璃才成了普通的物品,开始流传一世。
王泰后世做酒店用品生意,外貌占了大部分,陶瓷,玻璃,不锈钢三大件,更是缺一不可,有时还会有一些木制品。可以说,对于玻璃制品,虽然没有陶瓷那样专业,但也是浸淫数年,算是十分熟悉。
玻璃制品的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吹拉成型,普通玻璃到钢化玻璃,他都可以说是小半个专家。
国内各种各样的酒店用品展,他不知参加过多少,相应的玻璃工厂,他也不知参观过多少。尤其是和他有合作的那些小玻璃企业,常驻是经常和迫不得已的事情。
因为经常要查生产进度,也要验货,这都让他积累起了丰富的玻璃生产知识。
而他之所以想搞玻璃,除了钱,还是钱。
庶政的根本就是钱。
兵器铠甲,养兵练兵,犒赏抚恤,兴修水利、抚民安民,开荒赈灾,哪一样不要钱?
大明北方天灾人祸,战事连连,北方虽然凋敝,但江南有的是白花花的银子。还有海外,通海裕国,世界需要大明的精品,大明需要世界各国的银子。
这可是三四百年前,这样的东西拿出来,一定会和骨瓷一样,震惊世人。
“王泰,你等一下。”
王浩摆了摆手,两个军士抬了一块一平方米大小的平板玻璃上来。
在王泰周围的所有人中,除了王太的舅舅吴盛,也只有王浩敢这样对王泰直呼其名了。
这便是亲情的优势,谁也羡慕嫉妒恨不得。
“大哥,平板玻璃你也搞出来了?”
王泰有些惊讶。离开陕西前,他把玻璃的生产工艺告诉了王浩,让他去琢磨,没想到不到两年时间,玻璃用品和平板玻璃都给试了出来。
“王泰,你先让到一边。”
看到王泰惊诧地站到一旁,王浩上前,用刀背用力砸了一下,平板玻璃碎掉,玻璃渣满地都是。
“大哥,小心刺手!你这是……”
“王泰,你看看这碎玻璃。”
王浩的脸上,带着一丝不易觉察的骄傲。
王泰接过碎玻璃,看了一下,恍然大悟。
这不就是钢化玻璃吗!
“平板玻璃烧出来后,放到退火炉中退火,只需烧四个时辰,温度是石灰石刚开始裂开。”
王泰张口结舌,随即哈哈笑了起来。
温度的概念是自己提出来的,想不到王浩也学会了。
“大哥,你果然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王泰,你觉得怎么样?应该还可以改进。”
王浩脸上也都是兴奋之色。这玻璃研制,可是耗费了他巨大的精力,不过付出辛劳所带来的成就感,也让他由衷地自豪。
“大哥,你辛苦了!”
王泰微微考虑了片刻,点了点头。
“你做的不错。回去后,再试生产一下,就可以安排批量生产了。”
玻璃的生产窑炉就在西安府的南山,矿石资源丰富,燃料山上到处都是。有王二这些人在陕西看着,保密性都是让他放心。
“大哥,像这样的杯子,一天大约能够生产多少?”
王泰拿起一只精巧的玻璃杯,问了起来。
“玻璃厂的工人大多数都是陕西各地的制陶工匠,像这样的杯子,10个工匠,一天可以制作两三千个。”
王浩的话以及随后的解释,让王泰微微点了点头。
现在的玻璃厂,只相当于小小的手工作坊,没有后市的现代化设备,只能靠人力吹拉,一天两三千个,已经不错了。
“其实可以借助水力,拉动风箱吹制,可能更节省人力。尤其是这种玻璃碗、玻璃杯,利用水力机械,吹出来的也许更加统一。”
果然,王泰说完,王浩兴奋了起来。
“王泰,你说的没错,回去后我马上试试试!”
“大哥,除了保密之外,玻璃碗、玻璃杯可以大量生产,这样以来,生产容易控制,质量也能跟上。按照百姓家中碗盘的大小,比较常见的花瓶器型!”
王泰结合着他后世的阅历和经验,向王浩讲了起来。
“这样,晚上我还是画一些图给你,标上大概的尺寸,你回去再斟酌一下,就可以安排生产。”
“这样最好!”
王浩连连点头,满脸堆笑。他虽然基本掌握了生产工艺,但是对于玻璃产品的设计,确实是个外行。
“大哥,以后全靠你了!”
王泰拍了拍王浩的肩膀,哈哈笑了起来。
“王泰,有一件事情,我不知当讲不当讲。”
王浩眼神闪烁,仿佛有些不好意思。
“大哥,你有什么话,直说就是。”
王泰微微一怔,王浩以前放荡不羁,从来都是快人快语,今天吞吞吐吐,不知道有什么重要事情。
“王泰,我已经成婚了。”
王浩声音变的更低,几乎就要低下头去。
“这是好事啊,你怎么偷偷摸摸的,也不告诉我一声?是哪门的大家闺秀?”
王泰高兴了起来。王浩已经二十六七岁,在这个年代,已经算是绝对的晚婚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