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与你和解(2 / 2)

加入书签

坟墓之中养着活人与死人,少年与老人两种极其矛盾的群体,生与死,新生与灭亡,是此地最大的玄机。王府当年之所以不惜代价去打造此地,就是为了能让那群战死在沙场之上的有罪之人,死后还能有个归宿。那女子之所以能够进入其中,为自己的丈夫守坟,实在是王府权衡利弊之后能给予的最大的善意,也是王府唯一力所能及之事。

张麟轩今日来此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道人的那份名单,少年不得不来见一见那个跟自己兄长有所约定的王氏遗孀。朔方城内近日以来,各处街巷皆是出现了许多就地摆摊,售卖货物之人,既然来了这许多的生意人,那么作为镇北王府此地的主人,若是拿不出几件令人满意的货物,岂不是令人耻笑。镇北王府,是此地最大的买家和卖家,由不得他张麟轩去多思多虑。

其二,也是张麟轩借此机会想让宋珺宓明白,对于当年之事,王府并非是见死不救,实在是其中利益牵扯过多,由不得王府有所作为。几个守边军卒,翻了大错,王府仍是善意对待,又岂会对当年继苏先生之后,为王府筹谋三年之久的宋渊如此决绝?

对于他忙着举家迁往京都,寻求萧氏皇族庇护,只是因为他自身看的足够远。宋渊不亏是继苏先生之后的首席谋士,通过对苏先生生前布局的推演,竟是真的让他看到了日后的大致结局,再加上他是杨朱一脉的学问推崇者,所作所为其实并不过分。

杨朱之学讲究贵己,认为己身之最贵重者莫过于生命,人生短促,应当万分贵重,一切以存我为贵,不使其受外物之损,损之则去,去则不复来。

宋渊生前最不喜跟人谈及仁义二字,对儒家之学,尤其是孟子之学嗤之以鼻,他曾极不认同舍生取义一说,并偏执的认为世间没有真情,所有的一切,无外乎都是利益之间的勾连而已。由此推及,整个世界不过就是一个由着诸多大修行者,以他们自身的欲望,编织而成的一个领域而已。什么桃夭煮酒,李花飘白,什么春风十里,暖人心脾,不过就是一个由前者编织出来的谎言而已,再然后由着后来者自困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最后贻笑大方,被人耻笑终身。

老王爷年轻时不仅是位擅长打仗少年将军,同时也算得上是一位饱学之士,当年虽说对宋渊的学问多有不赞同的地方,但也并未全部否认,知晓宋渊是一个胸有沟壑之人,便十分愿意帮助宋渊实现他的心中理想,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亦师亦友,曾在北境军中被传为佳话。宋渊离开北境之事,老王爷虽然气愤,但也知晓人各有志,强留不得,所以宋渊当年一路出北境,其实是畅通无阻,没有遭受任何阻拦。

只不过放君远游,振翅高飞易,君若再想着旧鸟归巢,那可就难如登天了。

王府养一个不能劳作的废人,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你宋渊逃回北境寻求庇护其实也不难,但是你宋渊有没有想过,你的子女对此该怎么办?天子之言,可是比九鼎还要厚重,如何能够轻易收回?子女为人陷害,但你可有证据证明是歹人所害,又有何证据能够自证清白?若是都没有,那么损害皇家颜面一事,该当何罪,你宋渊当真不明白?救你容易,难得是救你的家人。可你一路狼狈地回到北境,所求只是仅是让王府救你?宋渊是个聪明人,其中的牵扯,他又怎会不知,所以死在北境是最好的结果。因为王府事后可以以惩治不仁不义的叛徒为借口,跟京都索要宋氏一族,宋家长女由此化名宋珺宓进入惊鸿楼,得以存活。宋渊知道,以当时张萧两家的关系,皇帝不会不放人,因为当时那场城前之战,北境这头猛虎已经杀红了眼,再加上休养了三年,实力已经恢复大半,若是一旦因此等相较之下,不值一提的小事惹得猛虎南下,必然得不偿失,这不会是大旭朝堂想要看到的局面。

可这其中的弯弯绕绕,恩怨交织,如何能让宋珺宓一介安居闺中的女流能够明白呢。张麟轩其实并不奢求,只是希望能让她明白一个道理,王府当年并不是不作为,而是没法作为,能够保下你,已然是用你父亲的性命所换来的最好的结果了。

张麟轩忽然想到一件事,大哥当年还在世的时候,曾教导张麟轩对女子要多些耐心,遇事要多些考量,并且还时不时会在张麟轩耳边提及宋珺宓此人,难不成就是算到了今日局面?或许大哥当年对惊鸿楼如此上心,时不时还要带着张麟轩去惊鸿楼闲逛,让他与宋珺宓成为“熟人”,就是为了去消减这个女子的心中怨愤吧。

张麟轩曾与求凰谈及过宋珺宓的事,此刻不由得想起当时求凰说的一句话,家人已死,若是她心中不存着报仇的念头,一个弱女子又该靠着什么活下去呢。

宋珺宓此刻将头埋在双臂之间,身体颤抖,好笑的是,她手中竟然还握着方才少年递过去的橘子。张麟轩悄无声息地取过女子手中的柑橘,剥去橘皮,撕去橘丝,然后掰下一瓣柑橘,捏在手中,突如其然地厉声呵斥道:“抬头。”

宋珺宓猛然抬起头,神色错愕。

张麟轩将那一瓣柑橘,轻轻放入女子口中,眉眼间尽是柔情,言语温柔地笑问道:“甜吗?”

宋珺宓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那以后都这么甜好吗?”

“什么?”

“咱们和解吧。”

宋珺宓忽然间嚎啕大哭起来,张麟轩轻轻将她搂住自己怀中。

哭吧,一切哭出来就好了。

恩恩怨怨,你若放的下,我又怎会揪着不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