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拨去迷雾看匈奴 二(2 / 2)

加入书签

还是言归正传,继续谈我们的匈奴。

刘邦定下的条约并没有由于他的死亡而终止,后来的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一直诚实遵守,将公主和财物源源不断地送往匈奴。

历史的车轮缓慢地向前滚动,公元前140年的一天,一位少年英雄在文武百官的万岁声中登上了汉朝的皇帝宝座。这位少年英雄便是汉武帝刘彻,登基时才十六岁。从他当上皇帝的那一刻起,便将仇恨的目光盯向了北方。那时,匈奴的首领是冒顿的孙子军臣单于。

西汉经过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大增,完全可以与匈奴决一雌雄了。但能否打赢这一仗,汉武帝的心中还是没有底。听说大月氏(音肉支)国与匈奴有世仇,匈奴打败大月氏后,竟然将大月氏首领的头盖骨做成碗来饮酒。现在,大月氏由于惧怕匈奴而西迁了,便决定派使者去游说大月氏国,联兵与匈奴作战,让匈奴首尾难顾。于是,又一位历史人物走进了我们的视线,这个人便是出使西域的张骞。

去西域,匈奴统治地区是必经之路。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100多人,带着丝绸等物品,进入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开始开辟丝绸之路。尽管他们一路小心,可还是被匈奴人发现了,张骞和向导堂邑父被俘,其余人全部被杀。军臣单于弄清楚张骞西行的目的后,并没有杀他,而是将他作为奴隶在严密管制下为匈奴人放羊,还让他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以安其心。但张骞的心并没有安下来,时时刻刻准备继续完成自己的使命,表面却装作老老实实,惟命是从。

机会终于等来了。11年后,就在监督张骞的匈奴人对他放松了警惕的时候,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带上匈奴妻儿和向导堂邑父,骑上早已预备好的快马,借着夜幕的掩护,快速向西奔去。他们沿天山南麓,经焉耆、龟兹、疏勒等国,终于来到了大月氏国。但是,此时的大月氏国已建立了新王朝,改称“小月氏”,生活比较安定,早已忘记了对匈奴的仇恨,已经不愿意再打仗了,张骞无功而返。途中,为避开匈奴控制区,他们改道向南,翻过葱岭,沿昆仑山北麓而行,结果还是没有躲过匈奴的骑兵,又被扣押了一年多,最终于公元前126年逃回汉朝。期间,汉武帝久等张骞无果,还是下决心与匈奴开战了。

汉武帝精心策划了历时二十余年的河南、河西和漠北三大战役,于是,卫青、李广、霍去病等历史名人纷纷登场,用战争来张显他们超人的军事才能,完成了各自的辉煌人生。

最惨烈的一仗当数公元前119年那一次了:卫青与霍去病的十几万大军分两路突然将匈奴单于包围,激战一日,匈奴损失惨重。夜晚,大风夹着鹅毛雪片疯狂地飘舞起来。匈奴单于自知兵力悬殊,继续打下去丝毫没有获胜的可能,便挑选了几百名善战之士组成突击队,在风雪的掩护下闪电般冲出重围,汉兵追赶不及,被他们逃走了。

失去了主帅的匈奴兵立即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绵羊,一万九千余名匈奴兵被汉军砍瓜切菜般夺去了生命……

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应该就是追忆的这次战斗吧。

匈奴受到了连续的沉重的打击,失去了大面积国土,不得已收缩到了漠北。从此,幕南再无匈奴王厅。

失去家园的匈奴人无奈地唱到: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女无颜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