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庄严神秘的祭敖包(2 / 2)

加入书签

推敲这两种说法,第一种,在历史上,敖包确实起过路标和界标的作用,但与祭祀无关;第二种虽然与祭祀有关,但天葬之地不在山顶。

专家们则认为,祭敖包来源于萨满教的祭天。远古时期,面对洪水、冰雹、雷击、暴雪等自然灾难,人们解释不清是怎么回事,面对浩浩苍天,他们总觉得有一种威力无比的力量主宰着人类,不时给人们降福降祸。只有与天沟通,祈求上天的保佑,才能避免灾难,平安生存。萨满教信奉长生天,或许正源于此。高出地面的山与天最近,再在山顶上堆起石堆,就离天更近了,便于与长生天沟通。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祭山仪式是突厥人。古代突厥可汗每年都要会同各部落首领,到祖先栖息过的地方杀牲祭祀,称为祭圣山。到了辽代,史书记载的就更加清楚了:辽代有祭山仪,以黑山和木叶山为神山,依时节祭祀。契丹人视黑山为死后灵魂的归宿地,每年冬至,杀白马、白羊、白雁,取血和酒,焚烧纸制祭品,祭祀黑山;木叶山为契丹始祖庙所在地,祭山时,皇帝率皇族成员在乐曲声中绕神门树三周,其他人绕七周。仪式上,萨满要致辞。祭山仪是契丹人非常重要的礼仪,无论皇帝继位还是举兵出征,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山仪式。突厥人和契丹人的祭山是否也要在山顶堆石堆,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内容和形式很像现在的祭敖包。从形式上看,突厥人和契丹人的祭山是皇家的祭祀,而祭敖包则是地方或民间的祭祀。推想,祭敖包是否是在皇家祭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呢?

蒙古民族崇拜大自然,他们认为山川河流草原森林皆有神灵。所以,祭敖包不是单一的祭天或祭地,而是祭各种神灵,是个综合概念。在敖包祭祀祝赞词中,充满对大自然的赞美、感恩之情,浓缩了草原人民追求美好环境的愿景。按照gz传统习俗,敖包周边不准放牧、不准砍伐柴草。

历史上,祭敖包仪式大致有四种,即血祭、酒祭、火祭和玉祭。血祭是把宰杀的牛、羊供在敖包前祭祀,以为牛、羊是天地所赐,只有用牛、羊祭祀才能报答天地之恩;酒祭是把鲜奶、奶油、奶酒洒在敖包上祭祀;火祭是在敖包前点燃柴薪,将煮熟的牛、羊肉丸子、肉块投入其中,人们向火叩拜;玉祭是古代人们以最心爱的玉器当供品祭祀。现在,祭敖包有红白之分,红敖包的祭品以肉类为主,而白敖包则以乃制品、白粥为主。

祭敖包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发展变化,已成为游牧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gz所祭祀的敖包,名称也生动有趣,形状多种多样,方位星罗棋布,数量多少有别。

从内容上分,有与英雄人物有关的敖包、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敖包、与gz圣物崇拜有关的敖包如苏勒德敖包,另外还有旗王爷敖包也叫诺颜敖包、召庙敖包与佛教有关、部落或阿塔天神敖包与萨满教有关、氏族敖包、家族敖包、家庭敖包、妇女敖包、儿童敖包、盗马贼敖包、旅游景区的新敖包等等。

从建筑材料上分,有石头敖包、柳条敖包、木材敖包、沙堆敖包以及近年的砖砌等。

从敖包的堆数分,有单堆敖包、三堆敖包、七堆敖包、十三堆敖包等等。sq罕乌拉敖包的周围就有100多座卒从敖包。多数敖包群都以中间一个大敖包、几边有几个小敖包的形式排列。据史料记载,古时先有三敖包,分别代表天、地、人;进而演变为七个,代表七曜,即日月水火木金土。

自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以来,对敖包的形式内容曾作过一系列改造和革新,增添了与佛教相关的哈达、禄马旗幡、佛龛、香烛等饰物,对原有的各种敖包和礼仪内容也重新作了解释。例如将七堆敖包称为七星敖包,十三堆敖包组中的中间的大敖包称为须弥山,其余十二个叫做十二部洲;或者把大敖包视为浩日模斯特腾格尔即长胜天,其余十二个称为其护卒等等。在民间,把敖包群中的小敖包习惯称为徒弟敖包或士卒敖包。乘火车经过zxbq星耀镇时,向南了望,望到的便是一组十七堆敖包,当地人称大敖包。

由于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祭敖包的形式也各异,一般都是在农历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举行。有的地方也在七、八月份举行,此时正值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有的一个旗、一个苏木独祭,也有几个苏木、几个旗联合祭祀的。

祭敖包是gz古老文化的缩影,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和礼仪,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创造力。祭敖包目前在gz民间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传统文化保留较完整的自发性传统文化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包含了许多gz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对研究游牧文化、蒙古民族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2006年5月20日,“祭敖包”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