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龙虎长安】 第十三章:书谏(4)【恳请您收藏】(2 / 2)

加入书签

杨忠叹道:“人嘴两张皮,怎样说还不是全由他自己。那一日在朝堂之上,侯莫陈崇也是这般问他,他却回答说,初始之时,独孤盛并没回京,一切都是道听途说,还以为贺若敦是为国而战,不忍见其全军覆灭,故而派了杜杲前去江南请和,但是后来独孤盛侥幸归来,并亲自道出江南战事的实情,才知贺若敦狼子野心,竟然勾结侯瑱设计陷害了独孤盛,所以他才如此气愤,誓要把不忠不义的贺若敦绳之以法,以正国威。”</p>

达奚武气愤的补充道:“那一日,宇文护和独孤盛俩人在朝中一唱一和,说的跟真事一般。可是,熟知贺若敦为人的哪一个不明白,宇文护如此说辞,完全是无中生有,颠倒黑白。如果贺若敦要反,岂会孤军回到长安,早在江南便反了,哪里像现在这般任人鱼肉。”</p>

刘寄北心道: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自古以来就是弄臣之能事,绝非单单在周国才有。</p>

他自是不好将心中所想说出来,只是点了点头叹道:“贺若敦远征陈国,鞍马劳顿,九死一生,朝廷不加封赏也就算了,若还这样的难为他,着实叫人心寒。</p>

刘寄北说话的同时,忽然间想到了远在向城养病的杜杲。</p>

由于杜杲在前往江南请和的途中生了病,以至于延误了行程。他还没到得江南,周国的军队已经返回,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还好生担心,怕因此而受到朝廷的责罚,此时看来,他的担心算是枉费了。</p>

宇文护既然认准贺若敦造反,绝不会自己打自己的嘴巴,重新把杜杲到江南议和的事情搬出来,极有可能会将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绝口不再提起。若真这样,杜杲便可以泰然的赶回长安,用不着躲在向城惶惶不可终日了。</p>

杨坚凑过来说道:“贺若敦乃是一名良将,如果真着了宇文护的道,无辜而死,倒是周国的一大损失。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哥见到了皇上,奉上了杨敷的奏章,在为宇文神举等人洗清冤屈的同时,也会连带地救了贺若敦等人,这也算是大哥积累了一份阴德。至于寻找陈顼的事情,大哥敬请放心,我会放下手上的全部事情,协助达奚震哥哥将此事办好。”</p>

刘寄北说道:“有劳兄弟费心,今夜我便会夜入皇宫,至于能不能把事情办好,一切全凭天意了,”</p>

杨家父子和达奚武走后,刘寄北心中烦闷,便悄悄走出杨府,一个人来到了华阳街。在此之前,他曾由杨坚口中了解了长安城大致的概况,知道如果顺着华阳街往北走,便可以到达西市。</p>

从杨忠和达奚武俩人口中,刘寄北得知了陈顼居住在西市的地点,由于心有所思,不知不觉间竟是直奔着西市而来。</p>

长安城共有九市,位于西北角,乃是长安城商贸作坊聚集之地,以横城门大道也即是华阳街为界,进到城门里,道右六市称为西市,道左三市为东市。西市内多有作坊,这些作坊有制作陶俑砖瓦的,有制造石像木器的,有烧炭冶铁的,有铸币造车的,也有织染布匹的,形形色色,多达上百座。而东市则大都是进行商贸,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客商川流不息,吆喝叫卖之声此起彼伏,十足的热闹。</p>

刘寄北知道陈顼住在西市边上的北焕里,他步入西市之后,便沿着市间的巷子往北行走,一边走着,一边浏览着两边的景象,情不自禁的暗生感叹,到底是一国之都,尽管天下纷争不断,可是这里依旧繁华喧闹。</p>

来来往往的客商如过江之鲫,有买有卖的百姓在作坊内也不时地进进出出。一眼望去,巷子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能在如此狭窄的巷子里充斥这么多的人,刘寄北还是第一会见到。</p>

刘寄北掺杂在来往的人群之中,向着市北游荡,走着走着便来到了一座酒作坊门前。闻到随风掩至的酒香,刘寄北竟是心中一荡,暗道:什么酒如此香醇,只是闻着味儿便有了醉意。</p>

他抬头看了一眼作坊前面挂着的酒旗,只见上面写着“擒奸酒”三个字,心道:这是什么酒?名字好生奇怪。</p>

刘寄北虽然对书法不太在行,但以他的眼光也觉得那三个字写得颇为不凡,字迹不仅极为流畅,而且还有一种力透纸背的遒劲感觉。</p>

他驻足在酒旗下面,顺着作坊打开的门,向里面看了一眼,正好赶上一个人由作坊里面走了出来。</p>

那个人一手拿着个酒葫芦,一手在身后挥动着,并且回扭着头,样子极为急促。</p>

刘寄北耳力惊人,已是听到了那人正在说着:“主人家莫要客气,你若这般造作,殷不害再也不来了。”</p>

说话间,那个人已是转过头快步走出了作坊。(未完待续)</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