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水军陆战队(2 / 2)

加入书签

距离很近,来得突然,第一轮箭矢就shè倒了三百名元军士兵,但元军已经顾不了那么多,在李恒部将海祯的带领下,他们冒着箭雨继续冲锋。</p>

屠杀在继续,一千多元军士兵被shè倒在了营寨前的空地上。孙湘逸知道机会难得,大声命令部队,全力冲击西面堑壕内的敌军。</p>

三百多名民军步军,抱着生的希望,冒着敌人的箭矢,疯狂地冲向元军堑壕;桑闽越也指挥民军水军,从营寨和树林中冲了出来。</p>

一场混乱的战斗结束之后,一千多元军士兵冲进了营寨,开始救火救粮草;而孙湘逸和最后剩下的两百多民军步军,也被桑闽越带领的水军救出了堑壕,随即隐入了湖边的树林之中。</p>

刚才还喊杀声激烈的堑壕,此刻陷入了一片宁静,只有四堆火焰,还在静静地燃烧,那是杨兴邦发明的四台披甲战车。</p>

杨兴邦在撤退之前,命令士兵烧掉了披甲战车,以免它们落入敌手,也正因为耽搁了一会儿,他落在了撤退队伍的后面,被一支元军的箭矢shè中了后腰,此刻正被两名同伴扶着,步履踉跄地走在湖边湿地上。</p>

-</p>

迂回赭印山的战役结束了,李恒认真回顾了整个战役的进程,觉得自己并没有犯任何错误,但结果却不是那么令人愉快。</p>

应该,元军成功迂回赭印山,并自始至终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但一看细节,就有很多问题了。</p>

郓集西门一战:汗穆所部损失七百骑兵,民军的损失轻微。</p>

堑壕攻防战:民军只有九百步军;而元军方面,迂回的璀厘所部有三千jīng锐骑兵,睢庄营寨方面的海祯所部,约有三千五百jīng锐骑兵;元军数量占绝对优势,并且出其不意,东西夹攻,最终却功亏一篑,民军残部两百多人,被突然杀到的援兵救走。</p>

己方人员损失:璀厘所部,损失八百骑兵;海祯所部,损失两千骑兵。</p>

己方其它损失:营寨被烧毁,粮草损失大半。</p>

李恒无法将一场己方损失近三千jīng锐,敌方只损失七百多步军的战役,称为胜仗,但又一时找不到自己打败仗的原因。</p>

李恒有个座右铭:成功总有道理,失败必有原因!</p>

对这场既成功又失败的迂回战,李恒开始了苦苦思索。</p>

几天之后,李恒才动笔,给阿里海牙写战役总结报告,题目是醒目的大字:“大迂回战役与我们真正的敌人”。</p>

虽然民军还很幼,但元军jīng英将领李恒,已经看出了民军的不凡之处。</p>

-</p>

夜深了,忙碌了一天的秦起,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今天‘化缘’的结果还算不错,秦起的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p>

在休息之前,终于有时间,可以像林静如所的那样,一边品着心,一边慢慢看信了。</p>

秦起抽出第一封信中的信纸,见上面几行优美的楷,煞是好看,想起林静如人生得清秀,这字也如人一般,又联想起自己的字,个个张牙舞爪,没个定xìng,心中不免有些惭愧。</p>

“木新生于密林,难以参天,君当移之于旷野,其势不可限也。”林静如的第一句话,是让秦起找个好的去处,这样才有更大的发展潜力。</p>

“河之南、山之西,地灵人杰,是为旷野。”不过接下来,林静如竟然建议秦起移师河南、山西一带,那里人杰地灵,是发展的好地方。</p>

河南、山西,那可是元朝的地方,虽然那里汉族是大多数,人家也未必欢迎你在自家门口打仗。</p>

带着疑惑,秦起继续看下去。</p>

“施仁政以收民心,开新篇以纳贤才,身轻燕舞,刀剑无痕。”林静如建议秦起,要施行仁政,用以收买人心,要建设好的机制,用以广纳贤才;不一定要建立多么强大的军队,但一定要有强大的软实力!</p>

再看下面一句:“若河南、山西鼎沸,元军必进退失据,江南自可无虞。”秦起明白林静如的意思,如果民军进入河南、山西一带搅局,元军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撤兵平定河南、山西,江南一带眼看到手的胜利就要化为泡影,自然不甘;如果两面开战,又恐力量不足,很可能陷入持久战的泥潭,不但江南无法完全平定,中原还藏有危机。</p>

第一封信的内容就这么多,秦起按照林静如所嘱咐的,一边品着心,一边闭上眼,细细地想着信上的那些话。</p>

秦起想着想着,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梦乡。</p>

梦是思想的继续,rì有所思,夜有所梦。</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