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伯颜的难题(1 / 2)

加入书签

 () 再伯颜与南宋签订了吕城和议后,分兵十五万驻守两淮的几座重要城市,另外十三万最jīng锐善战的骑兵由阿术率领,前往河南,准备剿灭一直围困着许州的河南民军。</p>

伯颜自己则奉忽必烈之命,直接回到了元大都。</p>

探望了病中的忽必烈,伯颜心情略微有些沉重。</p>

-</p>

此刻伯颜的心里十分清楚,元朝现在大事不妙;连一向坚定果决的忽必烈也有些沮丧,因此急需一场像样的胜利,来提振大家的信心。</p>

作为忽必烈最信任的伙伴,伯颜自然知道自己的责任!</p>

自己要是能打一场漂亮的大胜战,忽必烈的病没准就会好了!</p>

-</p>

伯颜眼前的敌人,最明显最刺眼的,莫过于集结于辽阳黑土岭一带的辽阳民军了。</p>

就在距元大都不远处,居然活跃着一支十几万人的反叛军队,这是什么状况?实在是让一直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感到羞愧呀!</p>

但是,要消灭辽阳民军的十几万军队,伯颜现在手中的军力却显得不足,得想其它办法。</p>

-</p>

如今的元朝可以是内忧外患,与燕然山西边的海都部,已经打了很多年的仗,元军虽然总体上占据着优势,但却始终分不出个胜负来。</p>

海都反叛的原因,最主要的当然是要夺取忽必烈的汗位,但海都同时还指称,忽必烈汗已经被汉族同化,言明自己之所以对忽必烈用兵,是要恢复蒙古人的‘游牧本xìng’。</p>

什么是蒙古人的‘游牧本xìng’?除了字面上的意思之外,应该还包括蒙古人的传统文化吧。它甚至应该包括更多的内容,比如蒙古人一直沿袭的奴隶制度?</p>

因此,忽必烈与海都的关系嘛,包含了根本xìng的利益冲突和理念冲突,基本就属于死敌一类。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契机,怕是无法化解了。</p>

伯颜由此得出结论,燕然山一带的二十几万jīng锐戍边部队,暂时还得搁在那儿。</p>

-</p>

伯颜的目光从蒙古高原向南方移动。</p>

陕西局势不稳,因此四川、甘肃、陕西边界上的元军jīng锐,也暂时无法调回。</p>

山西、山东民军活动猖獗,元军驻军数量本来就不足,目前只是勉强维持着几个中心城市的安全,要抽调就更无可能了。</p>

河南是帝国钱粮税赋的主要来源之一,平定河南民军之乱势在必行,而阿术率领的十三万人能否尽快平定河南的民军,伯颜也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p>

从岳州和奉圣州等地民军的战斗能力来看,民军不是那么好惹的。</p>

唉!想到这里,伯颜不由得一阵头疼。</p>

-</p>

再看最南边,两淮的十五万军队,暂时也不能抽调,除非是皇上准备彻底放弃扩张南边的领土。</p>

看看襄樊被围困的现实情况,一切就很清楚了:只要十几万元军北撤,两淮之地立刻就会被什么‘两淮义勇军’之类的军队占领。</p>

明眼人不难看出,这些所谓的‘义勇军’肯定是南宋暗中支持甚至是直接扶植的军队。</p>

而且伯颜几乎可以肯定,如果不在两淮地区对南宋保持足够的军事压力,南宋一定会以各种借口,推迟甚至赖掉吕城和议中答应缴纳的金钱布帛,因为南宋自己已经穷得快揭不开锅了!</p>

由于北方民军之乱,元朝现在的财政状况相当紧张,南宋方面缴纳的岁币,是元朝很看重的一块收入。</p>

简单地,驻守两淮的十五万元军一旦后撤,那这次攻伐南宋的所有成果,就完全葬送了。</p>

-</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