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潇湘图》(2 / 2)

加入书签

邢逸低头,看到衣角儿那双漂亮的大眼睛,正一眨不眨的欣赏着画作,那副全神贯注的可爱模样儿,逗的邢逸咧嘴笑了下,然后,在一旁轻声的介绍道:“这幅画叫《潇湘图》,是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的作品。董源存世的作品不多,一共只有四幅,现在国内存有三幅,国外一幅,这幅《潇湘图》就是他的代表作。”

想要让衣角儿迷恋上国画,那就要勾起她浓厚的兴趣。既然衣角儿对这幅画,这么关注,那邢逸就只有顺水推舟,借此机会让衣角儿感受下国画的超然魅力。

邢逸先将这幅画惊心动魄的传奇经历,讲述给她听:“《潇湘图》几经辗转,历经波折,曾多次面临被毁损,被遗失的命运。其实,这幅画上并没有董源的落款和印章。明朝末期的书法大家董其昌,得到这幅画后,视为至宝,他通过《宣和画谱》中的记载,以及对董源山水画的熟知,断定这是董源的画作,并题跋,加以珍藏。因此,董其昌成为了,有确切记载的,第一位收藏者。他去世以后,这幅画就被他的好友之子袁枢所收藏。”

邢逸看到衣角儿乖乖的站在那里,听的入神,于是,接着说道:“明朝末年,袁枢的家乡,先后遭受了李自成的战火,以及黄河的决堤水灾。袁枢藏书楼里,所收藏的书画作品,在那次动乱和水灾中毁于一旦。幸好这幅画,被袁枢随身珍藏,才幸免于难。这件事成为了书画收藏史上的一段佳话。袁枢之后,此画经卞永誉、安岐收藏,后来被清朝的皇室得到,并收藏于皇宫之中。民国时期,溥仪被冯玉祥赶出故宫时,将这幅画带到了长春。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流散于民间,不知去向。直到1952年,一代大师张大千先生,自香港将此画捐卖给华夏国政府,这才得以现世。现在这幅画收藏在故宫博物院里,被列为国宝。”

邢逸在这边给衣角儿讲述《潇湘图》的历史遭遇,没想到,吸引了不少顾客,驻足旁听。人群后面,一位身材高挑身穿职业套装,知性干练的短发美女,听的格外仔细。

“挂在墙上的这幅临摹作品,虽然意境上有了原作的五六分神韵,但是在绘画技法和用墨上,并没有参悟透“南派”山水画的精髓。比如,在表现山峦的平缓圆润上,临摹者有些刻意谨慎,线条不够松散舒展。在营造林间雾气弥漫,湖水微茫的意境时,水墨渲染的技法过于生硬,不太娴熟。再有就是,她在处理浓墨,淡墨与留白之间,呼应、对比、相互依托的关系时,火候掌握的不到位,所以,没能将其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邢逸站在那幅临摹作品前,只顾滔滔不绝的点评,并没有留意到,身后的人已经越围越多。能够迈步走进书斋的,大多是书画方面的爱好者。

听到邢逸对这幅作品,如此贴切,准确,恰到好处的品评后,都纷纷点头,深表赞同,同时,也对这位年轻人敬佩不已。

此时,刚才那位短发美女,婷婷袅袅的走到邢逸的身边,粉白的俏脸上挂着微笑,娇声说道:“这位先生,我是这家店的老板。听到你对这幅画的点评后,钦佩不迭,想必您一定是此道中的高手。因此,想冒昧的问下先生,能否也临摹一幅《潇湘图》,让我们真正领略下,南派山水画的韵致呢?”

短发美女态度诚恳,语气真挚,再加上四周众人的纷纷响应,邢逸不好推辞,于是点头答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