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论时局(四)(1 / 2)

加入书签

 孙毓汶正欲回答,似乎想起来什么,赶紧收住了嘴巴,拿眼睛瞟向徐用仪。</p>

徐用仪微皱一下老眉,也罕见的没吭声。</p>

老于刚才侃侃而谈,屡屡语出惊人,这次的答案大有玄机,肯定不是“为属国主持正义”之类的套话,两个老夫子自恃身份,干脆碱口不言,话说错了,或者过于肤浅,岂不是大shi身份?</p>

闵丙奭老奸巨滑,一看势头不对,马上接过话茬,为孙徐解围:“那还要问吗?呵呵,****乃宗主国,帮我朝鲜驱除倭寇,理所当然,其二,若是倭寇坐大,吞并了朝鲜,下一步就危及关东、蒙古,甚至于南下长城,入寇北京。”</p>

老于哈哈笑道:“闵大人,你可真是明白人,一针见血。”</p>

孙徐哭笑不得。</p>

本以为另有高见,原来与他们想得差不多。</p>

老于收敛笑意,变得严肃其词:“朝鲜不是一般的属国,历朝历代都列于番国之首,有小中华之称,如果坐视不理,岂不寒了其它属国的心?****威风扫地,再也无颜号令天下,此外,朝鲜是我大清的屏障,地理位置特别重要。”</p>

目光转向右面的地图,木棍在东北亚划了一圈。</p>

徐用仪讶的一声,若有所悟:“在这片区域,朝鲜位于中心。”</p>

孙毓汶的脑子再僵化,经过老于的指点,看到如此直观的地图,也领悟了其中的奥妙。</p>

朝鲜是一把钥匙,谁掌握在手里,谁就是这片地区的主宰。</p>

我大清在此立足,若是国运振兴,军事强大,随时可威胁日本列岛、俄罗斯的远东,国势衰弱时,朝鲜又是一块挡箭牌,御敌于境外,力保本土的平安。</p>

反对来讲,大清失去了朝鲜,东北将成为前线,时时刻刻处于敌人的兵锋之下,</p>

为了缓和气氛,于成龙拍了句马屁:“徐中堂目光如炬,点出了问题的核心。”</p>

更深的理由,因为太过敏感,于成龙不敢讲出来。</p>

历代中原王朝,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同时,无一例外的试图平定东北、降服朝鲜,因为这两个地方的威胁一样大,决不容许任何强大势力的存在,</p>

有成功的例子,但凡国势强大的时期,肯定掌握了东北的主动权,将朝鲜收为番国,也有失败的教训,东北一旦失控,国势必定衰竭,距灭亡不远,宋衰于东北,明亡于东北,是最典型的例证。</p>

人说隋炀帝穷兵黩武,三征朝鲜耗尽国力,其实不然,唐代同样数次征朝,连一代明君李世民也不例外,这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当时高句丽属于一大强国,有一统东北的实力与野心,必须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p>

大清前期,外部形势一片大好,蒙古被收服,俄人刚进入西伯利亚,东北是龙兴之地,朝鲜虚弱不堪,外患尽去,所以才有康乾盛世,现在呢?又转回了历史的怪圈,北方、东北的威胁一直持续到二十一世纪。</p>

事关满人,于成龙点到为止,拱了拱手:“卑职说了这么多,其实只回答了一个问题,不论什么时候,一旦倭人入朝,我大清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只有倾全力一战,不惜一切代价,将他们彻底赶回老巢,否则养虎遗患,成为第二个俄罗斯,甚至于更加贪婪、更加凶狠。”</p>

彻底的主战派!</p>

孙毓汶、徐用仪面面相觑,本在意料之中,却没想到老于的强硬超出常人,与光绪皇帝、翁同和同出一辙,而且道理说了一大筐,从国外到国内,从历史到现实,比翁老儿分析得更透彻。</p>

作为坚定的主和派,哦,现在有所改变,朝廷已经宣战了,想和谈也不可能了,孙徐的观点开始动摇,但听到老于最后的结论,还是有点不舒服。</p>

孙毓汶回到了座位,举杯饮茶。</p>

徐用仪看了看老于,目无表情,也坐到了太师椅上,悠然自得的品茶。</p>

气氛顿时尴尬起来,闵丙奭朝老于使了个眼色,跑过去打圆场:“两位中堂,咱们先用缮吧,饭后再聊。”</p>

徐用仪摇头,慢悠悠的放下茶杯:“不,继续说,没关系,于将军尽管畅所欲言。”</p>

孙毓汶头一抬,略带讥笑道:“于将军,我大清拥地万里、黎民四万万、养军百万,远远超过倭国,应该是胜利在握了?”除俄罗斯外,洋人的本土也不大、人口也不多,大清却没沾到一点便宜。</p>

于成龙怒从心生,费了这么大的口舌,原来是对牛弹琴。</p>

人越老思想越保守,官越大架子也越大,说点心里话都要掂量再三,小心翼翼,稍微不合他们的心意,说翻脸就翻脸,一帮老不死的家伙,蹲着毛坑不拉屎,祸国殃民。</p>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被洋人吓破了胆,担心朝鲜再败的话,他们要承担责任,好不容易爬到这个位置,希望再熬几年,平平安安告老还乡,荣归故里。</p>

事关国运,老于有再大的火也不敢发,恭恭敬敬的说道:“卑职以为,我大清有三胜,倭寇有三败。”</p>

古人常耍的一招,官度之战郭嘉说“曹操有十胜,袁绍有十败。”老于现学现卖。</p>

“哦?”孙毓汶果然来了兴趣:“请讲!”</p>

于成龙信心百倍:“其一,我大清乃正义之师,救朝鲜于水火,倭寇只是一群强盗,囚禁朝王,侵人国土,国际调查组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洋人虽然表示中立,但也看清了倭寇的真面目。”</p>

这席话很符合儒家的观念,孙徐很中听,微笑点头。</p>

于成龙精神一振,呵呵,有门,说到他们的心里去了:“其二,正如孙中堂所言,我大清有巨大的战争潜力,只要上下一心,毫不妥协,此战必胜无疑,倭寇地狭人少,财力有限,至多坚持半年,再打下去,兵无饷、枪无弹、船无煤,倭国自动陷入内乱,入朝的倭军也不战自溃,所以他们害怕持久战,力求速战速决,屡屡采用卑鄙的偷袭手段。”</p>

徐用仪捻须道:“有理,有理。”</p>

闵丙奭更是拍手叫好,他最担心大清遇败即退,朝鲜不保,老于的一番话让他心花怒放。</p>

于成龙再接再厉:“圣人云:‘得道者众,失道者寡。’倭寇在朝鲜造孽太多,受到所有官民的抵制,我大清恰好相反,闵大人的平安道就是一例,倾府库之藏,建立杀倭军,百姓踊跃参加,正是兵法中所说的人和。”</p>

闵丙奭配合默契,起身长揖一拜:“平安道弹丸之地,男女老少近百万,个个对倭寇恨之入骨,卑职向两位中堂保证,可组织五万杀倭军参战,不需****花费一两银子,为了保家卫国,从官府到百姓,家家户户勒紧裤腰带,不惜倾家荡产,只要还有一个人活着,也会抵抗到底,绝不投降妥协。”</p>

“闵大人请起,不必多礼。”闵丙奭身份特殊,到平壤以来,孙徐一直给予足够的尊敬,基本上平等交往。</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