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纵横(1 / 2)

加入书签

 傍晚的天津,乌云压顶,预示着一场暴风雪即将来临。</p>

总督府,后堂的气氛也略显压抑。</p>

李鸿章手拿一迭电报,声音冷峻:“你们的看法呢?”</p>

众幕僚面面相觑,神色古怪。</p>

上午,刘步蟾就发来电报,向中堂大人提出一份作战计划,当然,这是于成龙首先提议,徐用仪等人逐个补充,方案很完善,只是以刘步蟾的名义汇报,毕竟是李鸿章的爱将,外人不好直接插手。</p>

与此同时,孙毓汶也发来信件,以老朋友的私人身份,大力赞同刘步蟾的思路,并从多方面论证,如果大功告成,一劳永逸解除倭人海战的威胁,浩瀚飘渺的黄海,将彻底掌握在北洋水师手里,成为中国舰队的内海。</p>

计划很引人注目,前景也很乐观,不过,成功率有几成呢?</p>

这才是李鸿章所关心的,白跑一趟不要紧,打胜了更是好事,求之不得,可倭人狡诈如狐,能按大家的预想上钩吗?</p>

事关重大,幕僚们不敢轻易发言,李经方只有先打头阵:“父亲,孩儿觉得,此案并非出自刘步蟾,而是徐…中堂他们所为。”</p>

张佩纶遭贬,灰溜溜的跑到南京隐居,杨士骧、杨士琦前去平壤,代表李鸿章协助徐用仪,原本人才济济的总督府,一下子人手紧缺,李鸿章无奈召回长子。</p>

毕竟是父子关系,亲情浓于血。</p>

李鸿章微一点头,于成龙的小伎俩,逃不过他的法眼,刘步蟾有几斤几两,他这个北洋大臣,再清楚不过。</p>

李经方受到鼓舞,继续道:“我们本来就有出海计划,寻找倭舰主力,所以与徐。。。中堂并无冲突,问题是,徐中堂太自私,也太儿戏,把倭人的智商考虑得太低,孩子可以肯定,倭人是不会上当的。”</p>

李鸿章扫了他一眼,再瞧瞧其他人:“有不同意见吗?”</p>

众人飞快的对望,迟疑不决。</p>

张佩纶走了,未来的北洋接班人,只剩下李经方一个选择,即使有异议,也很少当面驳斥,不给李经方面子,相当于断了自己的前程。</p>

李鸿章心里亮堂得很,暗叹一声,随即点名:“玉山,谈谈你的看法,实事求是,畅所欲言,不要有任何顾忌。”</p>

周馥的资格老,在总督府威望极高,李经方想要接班,不得不尊重这一批元老。</p>

周馥为人谨慎,思索了好一会才道:“伯行所言有理,但以我之见,徐中堂乃一君子,并无太多的恶意,孙中堂也想促成此事,大人不宜拒绝,反正与出海计划没有太大的冲突,不如给个面子,或许老天有眼,倭寇活该倒霉。”</p>

果然是老沉之见,正合李鸿章的心意:“好,通知禹廷(丁汝昌),立即制定作战计划,近日开拨,强调一点,此事滋关国运,绝对保密,连朝廷也不能透露。”挥了挥手,笑道:“今天不管晚餐,大家自便。”</p>

众幕僚也笑了起来,气氛为之一松,于式枚忽然:“中堂大人,那个荒川已来了两次,现在还在外堂等候,您是不是……”</p>

李鸿章脸色一板,不假思索:“时机未到,不见。”</p>

李经方学乖了,连忙拍了个马屁:“父亲英明,倭人欺软怕硬,战前气焰嚣张,吃了大亏,又跑来求和,呵呵,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除非他们立即撤出朝鲜。”</p>

#######################</p>

紫金城,御书房。</p>

光绪目光阴沉:“洋人怎么说?”</p>

翁同和满脸气愤:“倭人花言巧语,洋人的态度很暧mei,让定远号明日驶离平壤,快速返京,主持调和谈判,臣已向徐用仪发报,尽量拖延时间。”</p>

光绪点点头,面色稍缓:“徐中堂的平壤一行,没有白去,由主和变为主战,而且主动请战,不愧是忠心报国的老臣,朕相信他,一定能拖住洋人。”</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