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长安雒阳(2)(2 / 2)

加入书签

送走司徒王允和北疆使臣王旭之后,李儒匆匆回到了董卓的书房。</p>

董卓斜躺在胡床上,笑着请李儒坐下,“刚才我这样躺着和子师话。子师是不是不高兴了?”</p>

“没有,我看司徒大人很高兴。”李儒笑道,“大人和司徒大人是很好的朋友,这样坐在一起商讨国事,也算是不拘节,哈哈……”</p>

董卓笑着摇摇头,“很难想象,几年前,子师竟然和jiān阉斗得头破血流。他的xìng格变化太大,让人难以置信。”</p>

两人随即到正事。胡才的书信现在就拿在董卓的手上。刚才王旭问可有回书时,董卓当即摇手,“你回去告诉大将军,如果他有诚意和我言和,就请他立即退兵河东,把雒阳还给我。”</p>

当前形势的发展,基本上和董卓年初的预料相差无几,各方势力因为雒阳和粮食问题,互相征伐,实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损耗,但有一出乎董卓的预料,那就是幽州公孙瓒的南下。幽州公孙瓒的南下直接改变了白波军和冀州的形势。</p>

公孙瓒实力强悍,十几万大军在冀州虎视眈眈,他这是要和袁绍争夺冀州,而胡才一反常态,在晋阳按兵不动,那么,胡才接下来要干什么?是打冀州还是打关中?或者牢牢占据雒阳控制荆、豫两地?</p>

董卓、李儒两人一致认为,胡才最大的可能是攻打冀州,因为胡才需要冀州这个钱粮大库。无任是公孙瓒还是胡才,他们只要一联手,袁绍就得滚蛋。袁绍离开了冀州,袁术最近又因为实力减损严重,兄弟两人言和的可能非常大。袁氏兄弟一联手,目标自然就是雒阳。雒阳如果被他们占据,三足鼎立之势即成,那关中就危险了。</p>

董卓和李儒不敢瞧袁绍兄弟,袁阀作为大汉帝国第一门阀,他的潜力是巨大的,董卓一也不敢瞧。</p>

况且,兖州等地的潜力不比关中。</p>

所以,西凉军的当务之急是重新占据雒阳,再次掌控主动权,以防止鼎足之势的形成。</p>

由于今年雒阳对各方来都很重要,战斗一定非常激烈,时间一定很长。董卓为了确保拿下雒阳,打算征调五万到六万大军赶赴关西战场,于是大军钱粮的筹措随即成了一件很头痛的事。董卓把目光投向了益州。</p>

“益州牧刘焉还没有回书?”</p>

早在去年十月的时候,董卓就以天子的名义下旨给益州,催要赋税,但刘焉一直没有任何回音。</p>

“来了一封奏疏。”李儒回道,“刘大人在书中,由于五斗米教占据了汉中,切断了北上的要道,所以今年的赋税无法送到长安了。”</p>

董卓脸sè一寒。</p>

刘焉这老东西在想什么他怎么会不知道,当年刘焉去益州有天子气,谁都知道想干什么。</p>

“大人,刘焉不愿意上缴赋税,大概和去年益州的贾龙叛乱有关。”李儒解释道,“我们在背后支持贾龙叛乱一事,估计给刘焉知道了。”</p>

董卓不满地哼了一声,“这件事我早就过,按照我的安排,去年就应该派人去益州,你是怎么的?”</p>

李儒羞愧无语。</p>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太常刘焉向天子进言,改刺史为州牧,以便各地州郡及时平叛。天子接受了刘焉的建议,并任命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临行前灵帝还特别召见了刘焉,希望刘焉能到益州平定叛乱,稳定社稷。</p>

当时的益州形势很严峻。益州两任刺史刘俊、郤俭都是贪赃枉法之辈,他们的【暴】行激起了民愤。马相、赵抵等黄巾首领聚众起事,攻占了广汉郡的绵竹县(今四川绵竹东),杀死了县令李升,进而进攻雒县(今四川广汉东),把益州刺史郤俭也杀了。黄巾军随即又进击蜀郡(今四川成都)、犍为(今四川彭山东),旬月之内,连破三郡,声势极为浩大。黄巾军一度发展到十余万人,连巴郡(今chóng qìng)的“板楯蛮”(少数民族)都参加了。不久马相自称为帝,率军攻陷了巴郡,杀死了太守赵部。</p>

黄巾军的rì益强大和烧杀掳掠,引起了益州门阀世族的极度仇恨,他们组织了数万私兵,在益州府别驾从事贾龙的指挥下,经过连番大战,击败了黄巾军起义军。</p>

等刘焉到达益州时,益州的黄巾军已经平定了。刘虞出京后没有直接到益州,而是南下回到老家荆州江夏郡征募了几百兵马,然后溯江而上,大约半年后才到蜀郡。他本来以为到了益州后有一番血战,谁知道天上掉下一个金蛤蟆,拣了一个大便宜。</p>

贾龙把刘焉迎到了绵竹。刘焉看到这地方景sè宜人,随即就把治所定在了绵竹。他一方面奖赏平叛有功的贾龙等州郡官吏和门阀世族,一方面安抚接纳离散叛乱的流民,深为百姓爱戴。初平元年左右,京畿一带战火连绵,南阳和三辅一带有数万户流民涌入益州。刘焉从中征募青壮建立了动州兵,实力得到了迅速的扩展。</p>

刘焉到益州时,带了一帮人,有原侍中、广汉人董扶,太仓令巴郡人赵韪、陈留人吴壹。谏议大夫吕常原本是为刘焉送行的,但由于京畿大乱,路途不通,也就留在益州为刘焉效命了。董扶、赵韪是益州人,而且都是名士。比如董扶,在雒阳的时候被称为儒宗,兼通数经,善欧阳尚书,前后十次受辟三公府,公车三徵,名气之大,在益州首屈一指。曾有号曰“致止(至止)”,意思是“言人莫能当,所至而谈止也”。至于赵韪,情况也大致差不多。刘焉为了在益州生存,当然要鼓励和怂恿自己的部属大肆扩展势力了。</p>

益州原有的门阀世族,象贾龙、任岐,都是根基深厚之辈,势力自然很大了。</p>

还有就是刚刚从南阳、三辅一带逃难而来的“东州士人”。这些逃难而来的许多门阀世族都是世代权贵,一个比一个牛,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在他们眼里根本就是笑话。</p>

几方势力随即争斗起来。</p>

董扶、赵韪等人在刘焉的指使下,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随即他们与贾龙等益州势力发生了冲突。董卓就是在这个时候介入益州权势之争的。他比较看好贾龙这股根深蒂固的地方势力,想借助贾龙之手除掉或者赶走刘焉,然后自己派个心腹去益州主掌军政,这样益州的赋税就有了保证。</p>

刘焉得知董卓介入了益州权势之争后,立即感到了危机。他马上联合了东州势力和一部分益州其他势力,于初平二年(191年)发动了一次突然袭击,杀掉了贾龙势力中的王咸、李权等十余人,逼得贾龙等门阀世族起兵叛乱。此时的刘焉已经羽翼丰满,他甚至请出了青羌帮助自已,而贾龙和任岐(犍为太守)等人却由于准备不足,很快兵败被杀。</p>

刘焉因此很生气。这时,从关中和荆州不断传来各地州郡拥兵自重,互相征伐的消息,这使他突然萌发了切断和朝廷联系,断绝和董卓jiān侫往来,关起门【来】经营巴蜀的念头。当然,董扶所言的“益州分野有天子气”对他也有很大的刺激。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刘焉把目光投向了汉中郡的五斗米道。</p>

进入益州的道路崎岖难行,刘焉无须担心各方势力威胁到自己的安全,唯一让他感到不安的是来自益州内部的祸患,这就是五斗米道。</p>

</p>

五斗米道又叫天师道,和太平道一样,都属于早期的道教。张角率领太平道教众在中原一带发动黄巾大起义时,五斗米道的第二代教主张衡也在汉中率领五斗米道教众发动了起义,两者遥相呼应。当时朝廷称张角的义军为“蚁贼”,称张衡的义军为“米贼”。五斗米道的起义最后失败了,张衡死后,其子张鲁继任。</p>

刘焉于是下令招抚张鲁,拜他为督义司马,并私下派人怂恿张鲁,劝他带着五斗米道打回汉中去。张鲁喜出望外,立即纠集人马,在益州府别部司马张修的帮助下,突然杀进了汉中。不久张鲁就杀死了汉中太守苏固,占据了汉中。可惜了苏固,不明不白地丢了xìng命。</p>

刘焉成功利用五斗米道的张鲁控制了汉中,切断了和关中、中原等地的来往,断绝了和朝廷的关系。同时,他也把张鲁这个隐患送出了巴蜀,一举两得。而张鲁则利用刘焉的需要,占据了汉中,有了一块自己的地盘,开始安安心心发展自己的五斗米道大业。</p>

如此一来,刘焉就是益州的土皇帝了,现在刘焉在益州拥兵十几万,威风凛凛,就是董卓,面对刘焉的时候,董卓每一次都怒气冲天。</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