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武人和士人(2)(2 / 2)

加入书签

大家的话题再度转移到了新政上。</p>

实施新政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士人内部,尤其是众多地方大吏和门阀世族。</p>

目前聚集大将军府和冀州、并州诸府的士人派系非常复杂。如何制衡各派系士人的势力,成为新政能否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p>

这些士人有的来自关西弘农,比如杨阀的杨彪。有的来自关中,比如马阀的马rì磾。有的来自陈留,比如蔡邕。</p>

有的士人来自河东,比如卫阀的卫仲道、富豪徐陵。</p>

有的士人来自太原,比如晋阳的王旭。</p>

有的士人来自幽州,比如涿郡的卢植。</p>

有的士人来自冀州,比如崔烈、崔均父子,他们出自冀州第一门阀安平国的崔家,还有河间的邢颙、中山的甄俨、甘陵的崔琰、崔林兄弟。</p>

来自河内的士人最多,有避祸到冀州司马门阀的司马芝、司马朗,张阀,陈阀。</p>

听到这一连串的名字,来自颖川荀氏门阀的荀攸有骇然心惊,他万万没想到这的行辕内竟然聚集了这么多门阀世族的子弟门生。</p>

这些士人因为来自的地方不同,政见不同,想让他们意见统一,这恐怕不是短时间可以吴川的。</p>

同时学术观念上的分歧导致了各方在治国策略上产生了重大冲突。如何减分歧,缓和冲突成了当务之急。</p>

卢植、崔烈等人提供给大将军的名单上,有很大一部分是他们在学术上和官场上的对手,这次大将军举刀一杀,虽然帮助他们减少了一部分阻力,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大将军如此嗜杀,那将来会不会对曾经帮助他的人也举起屠刀?</p>

为了安抚冀州各地的门阀世族,减士人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宣扬和推广新政,卢植等人决定建立邯郸大学堂,延请各地硕儒名士到邯郸讲学。</p>

</p>

这次延请的名士有巨鹿郡的鸿儒张臶,到张臶处避祸的颖川人胡昭,还有就是青州北海的郑玄。</p>

这三人是现在大汉的名士。</p>

张臶,字子明,。少游太学,通训诂、谶讳之学。后归乡里。汉献帝即位,数辟之,不应。</p>

胡昭,字孔明,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居于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颇有德行于世。胡昭在书法上亦取得了较大成就,当时与邯郸淳、卫觊、韦诞并有声名。此外,在书法艺术上较有成就者如刘德升(善行书)、刘胜(钟觊师)、孙子荆、关枇杷、师宜官(梁鹄师)、宋翼(钟觊弟子)、崔璀(蔡邕弟子)以及蔡琰等,可惜事迹多巳无考。</p>

胡昭的青年时代,正是朝廷**,外戚宦官交替执政时期。他幼读经史,学识渊博,尤其jīng通典史,工于书法。弱冠之年就以其绝世才华而为世人称道。他因厌恶仕途生涯,为避免无休止的郡县察举(察举,东汉王朝选用官吏的方法之一,即由地方官吏察求“贤材”,举为官吏),公府辟召(辟召是公卿大臣及郡守自行启用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属员),就客居冀州,醉心于经史书法。</p>

初平元年,权臣干政,汉室衰微,群雄并起。各路诸侯为在争夺地盘和扩大势力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纷纷招揽人才。素有“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满天下”之称的袁绍,闻知胡昭乃颍川名流,才华盖世,韬略过人,不惜降尊纡贵,多次登门拜访,请胡昭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但由于他厌恶仕途险恶,因而对袁绍之邀“坚辞不就”。通过与袁绍的几次接触,胡昭看出袁绍嫉贤妒能。他为防不测,就悄悄地逃离冀州。果不其然,未过几rì,袁绍命人缉拿胡昭,可是胡昭早已如闲云野鹤一般,躲进了深山老林。</p>

郑玄,字康成,高密人,为汉尚书仆shè郑崇八世孙,东汉经学大师、大司农。今年六十五岁。</p>

郑玄青年时代。他虽然立志于潜心钻研经学,并已具有了一定的经学造诣,但由于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已没有条件继续专门攻读了,父母兄弟迫于生计问题,也都不允许他再不事产业而长年读书了。在18岁那年,他不得不出仕,充任乡啬夫之职。汉代地方zhèng fǔ实行郡、县二级制,县以下设乡、亭、里、什、伍等,一般是五户为伍,十户为什,百户为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啬夫是乡一级地方吏,掌管诉讼和税收等事。对于自己主管的工作,郑玄勤勤恳恳,十分认真,抚恤孤苦,甚得乡里的好评,不久便晋级而成为乡佐,大约相当于副乡长的职位。</p>

虽然上司器重,乡亲拥护,但郑玄却不安于乡吏的工作,不愿为吏以谋生,而一心向往研究学术。因此,他在做乡吏的同时,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刻苦学习,每逢休假rì也不回家,而到学校中向先生请教各种学术问题。他的父亲对此极为反对,并一再督责和训斥他。但父、兄的反对也改变不了他的志向,他仍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到21岁时,已经博览群书,具有了深厚的经学功底,并jīng于历数图纬之学,兼jīng算术,成了一位满腹才学的年轻学者了。</p>

当时有一位名士名叫杜密,和大胆反对宦官的“天下名士”李膺齐名,并称为“李杜”。杜密升任太山太守、北海相,到高密县巡视时见到郑玄,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把他升调到郡里为吏录,使他得到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从此,郑玄便结束了他的乡吏生涯。到了北海郡不久,郑玄又辞去吏职,入太学授业。他的老师名叫第五元先(第五是复姓),是当时京兆平陵(今陕西长安)的大姓,曾任兖州刺史,是一位很有学问的经学博士。郑玄从师第五元先,先后学了《京氏易》、《公羊chūn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等,俱达到了通晓的程度。其中《京氏易》是西汉京房写的,《公羊chūn秋》是战国公羊高传述、西汉初成书的,这两部书都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三统历》是西汉刘歆写的历法,《九章算术》则传是西周周公著的,这两部书都属历数之学的重要著述。</p>

此后10年左右,皆为郑玄折节求学的时代。</p>

他师事第五元先后,又从东郡张恭祖学习了《周官》、《礼记》、《左氏chūn秋》、《韩诗》、《古文尚书》等书,其中除《礼记》和《韩诗》外,均为古文经学的重要典籍。郑玄向第五元先和张恭祖学习了今古文经学两大学派的重要经籍后,尚不以此为满足,又从陈球受业,学习了《律令》。在此期间,他还以明经学、表节cāo为目的,游学于幽、并、兖、豫各地(相当于今山东、河北、河南一带),遍访名儒,转益多师,虚心向他们学习,共同探讨学术问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辞劳苦,孜孜求道,郑玄的青年时代,就是这样匆忙而充实地过去了。到了而立之年后,郑玄已经成了一名有着较深造诣的经学家。他的学问在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已经可以首屈一指、无出其右者了。</p>

不过郑玄虽然已经学富五车,但他自己却毫不满足,学无止境,越学反越觉得知识不够用。当他感到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学者已经无人再可请教了的时候,郑玄西入关中,通过卢植介绍,师从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马融。马融是扶风茂陵人,学识渊博,曾遍注儒家经典,使古文经学达到了成熟的境地。郑玄投学门下三年不为马融所看重,甚至一直没能见到他的面,只能听其高足弟子们的讲授,但郑玄并未因此而放松学习,仍rì夜寻究诵习,毫无怠倦。</p>

有一次,马融和他的一些高足弟子在一起演算浑天(古代一种天文学)问题,遇到了疑难而不能自解。有人郑玄jīng于数学,马融于是把他召去相见。郑玄当场解决了问题,这使得马融惊叹不已。此后,马融对郑玄十分看重,亲自授学。</p>

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了七年,因其父母老迈需要归养,于是向马融告辞回归故里。马融认为郑玄一定会超过自己,他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是,由他承传的儒家学术思想,会因为郑玄的传播而在关东发扬光大。</p>

郑玄以古文经学为生,兼采今文经学之长,混糅今古文家法,融会为一,整百家之不齐而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经学理论。他利用自己这套独特的理论。从“通学”的立场上《chūn秋》三传作综合研究,最终解决了两派争论的焦问题,清除了两派之间的门户之见,肯定了古文经学的学术地位,基本上结束了这场长达两百余年的今、古文经学的大争辩。</p>

现在,卢植他们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两派官吏在学术上的分歧和在治国策略上的矛盾,以便顺利地实施新政,推行诸项改制措施,卢植、马rì磾等人这次打算把他请出来,让他开堂授学。把他的“整百家之不齐”的先进学术思想和理论告诉天下士人,让他在两派士人中大力宣扬自己融会贯通了今、古文经两派学术的新的经学理纶,以消弭两派之间旷rì持久的纷争。</p>

胡才当然求之不得,他对于士人的学派分争不了解,也没有时间去了解,听到卢植他们的汇报,就马上同意,同时他当即派出一百武技高超的亲卫,随同郑玄大师的弟子崔琰,数名大知堂弟子,往徐州寻访郑玄大师。</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