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金刚经(1 / 2)

加入书签

 再序</p>

梵语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和拉丁语一样,梵语已经成为一种属于学术和宗教的专门用语.许多汉语和藏语的辞汇,是从梵文佛典直接音译过来的,例如佛、禅、菩提、"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涅槃"、"刹那"、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由于对梵语语音的研究,引起了中国隋唐以来对中文音韵的研究,通过梵字的读音来了解汉字的发音,是汉语音韵研究的一种方法,而汉语经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行、隶、楷书,以致繁体字到第二套简化汉字,在语法、读音、字体、文章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将隋唐以来古汉语佛经,翻译成朗朗上口的现代汉语,通俗易懂,也是对众生念经解义的粗浅尝试,用当前的小说、散文体翻译。</p>

金刚经朗文浅析</p>

大约公元两千六百年前,在尼泊尔南部的一个古王国舍卫国,有一片绿树环抱、繁花似锦,名字叫祇树给孤独园的佛教圣地。住着释迦摩尼佛和信众150人。</p>

佛主和众信徒穿戴整齐的衣服,拿着饭钵,在吃饭的时间,要到舍卫城里乞求食物。城中街道两旁,善男信女,顶礼膜拜。并将贡食放入钵中。他们器宇轩昂回到祇园,默声进食。尔后收拾饭钵,洗净双脚,整理座位,端庄而座。</p>

在众人中,有一位长者,偏袒右臂,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向佛说:"尊敬的佛主,如来善于呵护叮嘱众信徒,可那些善男信女如何能有正觉真理?</p>

佛说:问得好哇!世间的善男信女,如何产生正觉慈悲心智?你们听!</p>

所有一切生物,如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有颜色的,没颜色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和处于蒙顿中的,一切都要经过出生到终止。(一大定律)</p>

这些无数的生命,生生死死,到最后都化为乌有。。</p>

如是生命的结束,以及在延续物种,都消失而度到无形。</p>

信徒如果有我外形,就不是我的信徒。</p>

世人都不能见到如来,凡世间所有,都是虚的,若所见皆空,就见到如来了。</p>

有很多众生,都说听到佛说经文章句,不要这样说。如果如来灭后,五百年,还有人用此章句,持戒修福,坚持信念,这才是实的。</p>

菩萨的心不在形形色色的世界,而在佛法中,他只有布施。</p>

不在意花花世界,不留名,其福德不可思量。</p>

东南西北,四维上下都是虚空的,不可思量的。</p>

菩萨不留名布施,福德复加,也是不可思量的。</p>

只要是人,不要因为一个佛,两个佛,三个,四个,五个佛,而产生善根信念,应该在无数个佛址中,产生各种善根。一听到经书章句,便产生信念,如来都听得见看得见。这样的众生,有着无量的福德。芸芸众生不要形式上的我,像人、像众生,又像寿星,我不是偶像,也没有偶像。更没有众生的雕像。众生要在心中有我。如中的来常说:佛法如同汪洋中的一条竹筏,风浪来时应舍弃登岸。那些非经典的论述,更应取舍自便。</p>

在芸芸众生大千世界里,金银珠宝赠与穷人,这个布施的人福德甚多。如果有人把金刚经讲给他人其福德胜过金银珠宝布施。</p>

一切诸佛所著的经书,皆以金刚经为总论引出,那些称为佛法的经书,也并非佛法。</p>

众生修行到一果、二果、三果,最高级别等不同阶段,那都是虚名。人生最为第一的得尊重、平等、谦和的无诤三昧。</p>

譬如就像须弥山王这么大的名气,那只是名声大,身体和旁人都一样。</p>

如来也是一样,昔日在燃灯佛所,似乎得所有法,其实都没有得到。</p>

菩萨在佛址威武庄严,那都是名,外表。</p>

所以众信徒,应心中生活在清净中,不应图外在的荣华富贵,不应在滚滚红尘中争名夺利...</p>

横河中的沙子无法计数,想恒河这样的河流有许多,如果善男信女,用金银珠宝装满恒河,施给众人,该得到很多福。</p>

可如果为他人说金刚经,给人以知识和智慧,这样的福德更大。</p>

这些经典之作,能成就最高级稀有的开启智慧之法,是受人尊敬的。那名著所说,就是佛的思想所在。</p>

这本名著,说是经典,名字叫金刚般若波罗蜜,这是名,实际是空的。</p>

如来可以三十二相见不?不可以。如来说的世界,并非是真实的世界。</p>

金刚经是经书,可增加信心清净,是众人产生符合实际的想法。而离开一切现实,即可称作佛。</p>

当有人读到金刚经这部经典的经书,而泰然处之,他是智慧之人,非常人。他能忍辱负重,成就最高尚的稀有之法。譬如结成五百世的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肢解身体,而无怨恨。菩萨应离开自己的肉体及情感,产生正觉慈悲之心。菩萨的心不应在花花世界,七情六欲之处,应为一切众生服务;布施...</p>

如来说这些话是实话,不是诳语。如来所得正觉,无实无虚。</p>

金刚经就像是佛塔,应毕恭毕敬的围绕,散香礼拜。</p>

轻视和对金刚经疑惑,那是你的修养不够。经典名著神奇,果报更为不可思议。</p>

信众应知道一切众生都要度过最后的寂灭,而没有一个众生是实在圆寂的。</p>

我于来世当作佛。号释迦摩尼,燃灯佛给我作授予记载,作证词,以实无有法。</p>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那些所说一切法,即是是而非。</p>

菩萨如果作证言,佛当灭度无量众生,就不叫菩萨,如菩萨通情达理到一切皆空,没有证词,那如来才认为是真菩萨。</p>

如来有肉眼,有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所有众生如恒河的沙子一样多,有若干种心意,如来都知道。如来只说那是一个名义。过去的心念闪过之后不存在,现在的心思瞬间就成过去,未来的心意,心随境变,是不可测得的。</p>

福德是有缘由的,福德是实实在在的。在大千世界布施,究其因缘,德福甚多。</p>

有人说:如来说法,那是在诽谤佛。不要做证词.在未来的世界,听到佛说的法,心生信念,那些人是信徒,只是名义上的。</p>

我修成正觉后,竟很少得到法,只有正觉的名。</p>

各个经法都是平等的,不分高下,都是名义上的正觉。若四大皆空修一切善法,可修成正觉。而说修的善法,也只是形式上的善法。</p>

(证词)不要为如来作证词:佛当度众生。解脱苦难。</p>

莫作证词,</p>

实际上没有众生是如来度的。凡夫俗子以为有佛,其实没有。</p>

如果以三十二相看如来,转轮圣王即是如来。</p>

以颜色、声音求见佛。不是正路,不能见到如来。</p>

莫作证词:</p>

如来没有外在形式,</p>

如果做证词,不能成正觉。</p>

若有信徒,知一切法而无佛主,在忍辱中修成正觉,其功德无量。信徒不应贪恋所做的福德,所以他不受福德。</p>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凡夫俗子贪恋着红尘中的荣华富贵。</p>

有人说佛能看透一切众生。不应这样理解,而是在一切法中,修得正觉,就能知能见,能理解众生。</p>

万物都有生存之道</p>

就像那晨露和闪电一样</p>

如梦幻般的成为泡影</p>

其意境虚空正觉</p>

佛说金刚经已成,一切世间天人,比丘和比丘尼,皆大欢喜,信受奉行。</p>

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无量。</p>

于博鳌</p>

序</p>

邹林一个人在游走着,不知道走向何方?也没有什么眷恋;偶尔涌上心头却放不下的情结,还是&quot;第八种元素&quot;。它是什么呢?是人类需要的食物,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他曾经为了寻找答案费劲了心思。难道是精神食粮;是变换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是人们走着荒唐的路;是人们走着醉汉的脚步,叫人用生命的实践去理解人类本身的缺陷;或者说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p>

他曾提出过"模拟人体频谱对生命作用机制"的理论,还在自己身体发掘综合物理场的特征,将其信号能量增大,激发体内的基本质点谐振,使身体的内部物质结构发生变异,以增强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能力,从而认为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可结果还是不能复制生命的延续基因。</p>

清晨的薄雾在晨光中涌动,他在河岸边散步,眼前的河水如玉带般飘逸。水中绵延漂浮着一簇簇的浮萍,悠闲的顺流而下,如同玉带上镶嵌着的小花,她能停到何方呢?邹林思忖着,也许倒映在碧水中的杨柳能够回答。</p>

邹林见景生情,浮想联翩:每一种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形成了适宜自身生长发育及繁衍的自然环境,离开了这种生境,植物就生长不好或者衰退,或最终消逝。看这些飘浮于水面上的含有气囊的浮生植物,它释放出氧气,哺育了大地上的万物生灵,使大千世界繁衍昌盛。这绿色植物真是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源泉啊!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40多万种植物,从绵延起伏的高山到湖泊海洋,伴随着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人类依靠它们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明和物质财富,同时还获得了强烈的审美情趣。</p>

看这水面上的凤眼莲、槐叶萍,美如移动的画舫,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

慢慢的他的思维进入了画舫,由思想者竟到了无所想。正在这物我两忘随波逐流之际,他的意识里突然闪出了文学大师肖洛霍夫笔下的《静静的顿河》:那条河并不平静,在瑟瑟秋风中,河岸的荒草旁,有哥萨克人在轻轻歌唱:</p>

静静的顿河啊,你是我们的父亲啊</p>

可你的水流怎么不清澈</p>

我的水流怎么能不浑</p>

寒泉从我的脚底向外奔流</p>

白色的鱼儿在我的中流翻滚</p>

河面上还装点着守寡的年轻女人</p>

到处是孤儿</p>

眼泪还在随着你的波浪翻滚</p>

这歌声简直把邹林带进了一段苦难的人类历史长河中...</p>

邹林心中苦涩的,眼珠慢慢的、不由自主的往远处望去,看见了河对岸的田间有妇女在劳作。有个农民直起了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唐朝诗人李绅在吟诵着农耕的场景:</p>

可邹林看不清农民是否在流汗,只有那清新的美的背影在沉甸甸的稻穗中浮动。那绿色的是树,金黄色的是稻穗,碧蓝的是天空,嗷!还有镶嵌在中间的农妇。看眼前的河水不像是顿河两岸寡妇的眼泪,到有点像女人对在外打工的丈夫的相思泪。也难怪三峡纤夫对妹妹的爱被称作滚滚长江的中华魂。</p>

他好象听到了纤夫们拉着笨重的货船从远方缓缓走来的号子声:哎哟嗬,哎哟嗬,齐心合力把纤拉!哎哟嗬,哎哟嗬,拉完一把又一把。穿过茂密的白桦林,对着太阳唱起歌,哎嗒嗒哎嗒,对着太阳唱起歌...</p>

那徐缓抒情的声音,流露出纤夫们对母亲河的深爱。那种要求摆脱痛苦的决心和对光明自由生活的向往,渐渐的又弱下来,逐渐消逝,仿佛纤夫们已离去。</p>

邹林醒过神来,不愿在这缠绵的河水中厮守了,他也没有耐心在静静的河水中等待夏日的洪流。</p>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无边落木萧萧下,孤帆远影碧空游。"激动人心的情感在天上,而不是田野上流淌着的静谧的小河。对,去一趟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去长江的源头,再翻过喜马拉雅山从南面欣赏世界最高峰,走到世界最著名的步行天堂,进天堂里寻找第八种元素。</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