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1 / 2)

加入书签

 第七十六节:小罗对她们的身份进行秘密调查了,他发现玛嘉在视频中与维基解密的创始人建立了网上**谊。这家网站今年公布大量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美军秘密文件,曝光众多内幕,引起轰动。由于他接到过数以百计"非常具体"的死亡威胁,威胁者来自美国军方。国际刑警组织还在其公开网站上发布了对他的红色通缉令。</p>

他目前身处英国的一处秘密地点,他是通过一个网络聊天室每星期周末,和玛嘉俩人**一小时,并在视频模拟**真人秀。由于他被迫隐藏了起来,更加孤独寂寞,越发依赖玛嘉这个网络性伴侣了。</p>

玛嘉正是利用了这种情绪,在维基解密中知道5万份文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伊朗核问题,文件里称沙特阿拉伯国王多次劝说美国进攻伊朗而终止伊朗的核计划,而伊朗也曾经参与了操作伊拉克选举等事件。可以说,以色列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对伊朗核项目和伊朗与日俱增的地区影响力感到担忧。"中东地区已经乱成一锅粥了。几乎所有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都认识到美国在这一地区的话语权和重要性,他们从美国购买武器,完全依赖美国为自己的人们提供安全感。其中的一份电报显示,海湾地区有人称:"我们不知道怎么做的事情,美国人一定知道怎么做。我们解决不了的事情,美国人一定会帮我们解决。"阿拉伯国家还是希望美国能阻止伊朗的核计划,但是他们肯定不希望在自己的地盘附近开打。当然,这些阿拉伯国家还有另一种解决办法,增加海湾地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比如叙利亚、黎巴嫩、约旦等,这样就会让伊朗失去在这一地区的核垄断,从而达到制裁伊朗的目的。</p>

玛嘉从维基解密网站将卓玛的个人信息在互联网络的"私密"空间泄露出来。因为即使将信息存入个人电脑,如果这些终端设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链接到互联网络上,那么,个人信息也会扩散。那数百个关系美国国家安全的重要设施名单,包括了海底电缆、重要通讯设施、海港、矿业数据和具战略重要性的企业等都曝光了。</p>

玛嘉说:"战争结束后,我们会知道了果然发生过这样一场争论,倒不是发生在军方,而是发生在鲍威尔和拉姆斯菲尔德之间。有趣的是,这种争论不是军种之争,而是文职官员与陆军高级将领之争。双方目标一致,但作战手段却大不相同。简称为"拉氏理论"。所谓"精确"二字的根本涵义就是指战争的高智能化。"拉氏"理论的精髓在于:将陆军改建为规模更小的、易于部署的"战斗群",战斗力接近特种部队,配合空中打击,引导精确制导武器突击重要目标,迅速完成战斗任务。而"鲍氏"理论的精华是:大量运用地面部队,围绕陆军重型师展开战斗行动。"</p>

可莺莺更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她使欧盟特使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并潜入他的住宅密室,获取了大量的敏感绝密情报。同时还得到玛嘉间谍的真实身份,那久久未能破解的间谍代号背后的真实人物被情报界称为"皇冠上的珍珠"就是玛嘉。各国情报机构曾许以重金,希望能刺激情报机构的精英们摘取破译她,都没有成功。莺莺却用闪存U盘下载了玛嘉信息:美国全球导弹防御体系建成,一个覆盖全球的战争新体系就将全部构造完成。美国的对手用以威慑美国的最后工具核武系统也将失效。到那时,一个以绝对不对称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政治体系,也就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帝国体系就将出现。一如机械化闪电战催生了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一样,信息化战争时代,已经孕育着一个世界新帝国的雏形。"</p>

莺莺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她在网上进行了修改,根据苏联的大范围前沿作战理论的要求,要集结大批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指挥结构高度集中。但这样一支令人生畏的军队的防线却在短短的几天里就能被数量很少的美军击破。可见一支更灵活、更有杀伤力、规模更小的军队,完全可以打败一支庞大的、观念陈旧的军队。</p>

结果被玛嘉用一个更高级方法解密了她的文件,并获取了她的QQ号。两个著名女谍在网上通过QQ聊天进行了文字交流。</p>

而卓玛在QQ群中,用诱发"精确闪击战"这一全新的战争概念,发现了这两个超级间谍的对话,并加入进来。</p>

玛嘉问:"请问从海地、利比亚、巴拿马、格林纳达,到海湾战争、科索沃、阿富汗,又到伊拉克,美国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从非洲打到拉丁美洲,打到亚洲,又从亚洲打到欧洲再打回来。大战小战,弱旅劲敌皆有。世界不由得发出一个疑问:为什么美军所向披靡?"</p>

莺莺:"美伊战争结果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伊战争结果的解释同时也是对海湾战争结果和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结果的解释。其实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进行的所有战争结果的解释。美军的胜利,无一不是利用在电磁空间具有的绝对优势,对其对手进行电子屠杀的结果。空袭不过是战争和胜利的外在表现形式。"莺莺也不想跟同行兜圈子。</p>

卓玛:"电子战、信息战和空中力量是交互发展的。在世界战争史上,战略战术是随着技术而改变的。1916年德军用马克沁重机枪向密集队形的英军扫射,英军一天伤亡即达六万人。密集队形冲锋从此退出战场。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世界新军事革命的蓬勃发展,空军发展史上迎来历史性的变革。技术和武器的发展改变了战争的空间。战场扩展到无边无际。卫星在天空。潜艇在深海。弹道导弹打到地球任何地方。电子战在电磁空间进行。心理战深入人的内心世界。战场已不是普通物理学意义上的自然空间的扩展,而是另行创造的一个非自然空间,那就是电子空间。"</p>

【讲真,最近都在用咪咪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www.mimiread.com】</p>

莺莺:"对,西方军事理论家把电子战作为"昨天的战争"和"明天的战争"的分界线。"</p>

玛嘉:"198年6月9日贝卡谷地大空战是电子战的第一次实践。你一定读过《恶魔导演的战争》,其中专门有一章写了贝卡谷地的大空战。最初书名就叫《明天的战争》。那是世界空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其决定因素是电子技术的系统化。以此战为标志,二十世纪的军队在八十年代出现了"代差"。到了海湾战争,电子战无论样式或规模,一切都堪称登峰造极。那根本就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电子大屠杀。我只能用屠杀这个词来形容。如果说海湾战争是一种"外科手术式"战争的话,那么,它首先是"脑外科"手术。"</p>

莺莺说:"作为一场战争来说,无论是空战还是整个战争,电子战都是灵魂之战,是首要阶段和最高阶段的决战。"</p>

玛嘉:"正是因为有了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常规军事技术,正是这些技术的完整统一,使美国军事力量与他的对手以及潜在对手相比,具有了压倒性的优势。正是这种优势,即使在以火力和机动来决胜的传统战争中,目前世界上也没有一支足以在整体上打败美军的军队。"</p>

卓玛:"在二十年来美国所进行的战争中,有一个共同点:所有对手的军队在美军面前都毫无建树。主要原因是,系统对系统的对抗和压制,实际上使平台对平台的对抗难以实现。1999年科索沃战争,南联盟空军司令驾驶米格机试图和北约战机一决雌雄。但是,雷达被干扰,通信被中断,老将军看不到对手在哪里,却被对手死死锁住,一上天即被荷兰的一架战斗机击得粉碎。其他五架米格机也是只升空五分钟即被击落。最先进的防空导弹也只有五分钟的生存时间。"</p>

玛嘉:"海湾战争,人们既没有看到飞机对飞机的空战,也没有看到坦克对坦克的厮杀。伊国卫队乘着沙尘暴,曾经出动了上千辆坦克向美军反击,但一露头就被美侦察机和卫星发现,结果遭到美英攻击机和武装直升机的凌空剿杀。他们梦想中的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在铺天盖地的轰炸中变成碎片。"</p>

莺莺:"由于这种完全倾斜的战争态势,不可避免地将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巨大的折射,这就是信息战的第三个层面:心理战。心理战可以说是战争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了,它被称为战争之前的战争、战争之外的战争、战争之上的战争。"</p>

玛嘉:"请您深入地谈谈这个问题。"</p>

莺莺如同军事问题专家,她说:"我一直认为,心理战属于信息战的范畴。从有战争以来,就有心理战。它是战争的一种形式,是在物理空间之外的较量。孙子兵法就讲攻心为上,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战争的最高境界。孙子的不战,是不经过战场上的残酷战斗,但必须在心理层面上经过激烈的较量才能达到。从伊战看,美对伊军实施的心理战是精心策划的。按战略、战役、战术的层次次第展开,脉络清晰。这和美国历次战争都不同。它标志着心理战作为一种独立的战争形式已经登上人类的战争舞台。"</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