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军制(求收藏)(1 / 2)

加入书签

 西汉的兵役制度,曾有几次变更。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p>

男子0岁傅籍,此后每年服劳役一月,称“更卒”。岁以后开始服兵役,役期一般为年,一年在本郡、县服役,称为“正卒”,另一年到边郡戍守或到京师守卫,称为“戍卒”或“卫士”。</p>

这种做法很像后世的预备役制度,但后来,西汉的兵役制度,分为徵兵制和募兵制两种。</p>

而东汉时,罢郡国兵后,徵兵制渐衰,于是也依赖招募。</p>

历史上灵帝末年,州郡官通过募兵,培植自己的势力,从而酿成群雄割据的局面。</p>

此时刘宏提出光武帝与武帝孰优孰劣的问题,就是想要恢复西汉的兵制。</p>

西汉时,训制度较为严格。西汉军队除演练射御、骑驰、战阵之外,每年秋季都进行教阅,又称“都试”,并按成积优劣进行奖惩。边郡则常有太守“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这种训练带有实战演习的性质。</p>

【小推荐下,咪咪阅读追书真的好用,大家可以试试,www.mimiread.com】</p>

而到了东汉废都试制度。中叶以后,各种训练制度废弛,地方兵、京师兵皆无训练,战斗力明显下降。</p>

这才有黄巾之乱先期官军大败的情况,不是说因为黄巾人多的原因,后期的黄巾人不多?至少比前期多吧!</p>

后期汉朝为什么会赢?因为存活下来的,都是经过战阵的老兵,再加上兵甲之利。这才是胜利的关键。</p>

先不说战斗力的问题,单说募兵制度给汉朝带来的庞大经济压力,就很沉重。</p>

刘宏可是想要在这汉朝有一番作为呢!怎么可能让这募兵制度把国库拖垮?</p>

朝中的大臣们可不知道刘宏的心思,就连内阁首辅,刘宏的亲信胡广也是不明就里。</p>

刘宏也是想要借着这个前线大捷的机会,通过此事,有了前几次的经验,刘宏对以大势压人,可谓是乐此不疲啊!</p>

见朝中大臣无人答话,刘宏便自顾自的开口道“光武帝平息了王莽之乱,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p>

“随后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发展民生,才有这光武中兴,才让我汉朝得以传承至今。此功可大?”</p>

朝中群臣闻言急忙符合道“光武皇帝乃不世明主。”</p>

刘宏笑了笑接着说道“武皇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p>

“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p>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p>

“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高丽、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我大汉的疆域版图,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此功可大?”</p>

朝中群臣闻言亦是点头符合道“武皇帝开创我大汉少有之盛世,乃千古一帝。。”</p>

刘宏笑了,笑的很开心,评论先帝,群臣自然不敢说不好,于是刘宏才耍了一个小心眼,紧接着刘宏严肃的问道“诸位以为朕可学武帝否?”</p>

朝中众人被之前的两个问题,问的有些傻了,哪里还顾得思考,再者说了,谁敢直接当着天子的面说当今皇上不好?于是急忙说道“皇上圣明无比,可为明君。”</p>

“那好,伯元拟旨。”刘宏大手一挥道。</p>

朝中众人傻眼了,怎么回事?又要乾坤独断了?</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