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九宫格(终)(1 / 2)

加入书签

 “胡惟庸虽然贵人宰相,不过在朱元璋心里未必举足轻重,有没有关系我不知道,但历史对朱元璋的评价褒贬不一,很大一部分是和他屠杀开国元勋有关。”越千玲日有所思的说。</p>

楚天赐想了想越千玲的话,刻在石壁上的文字,虽然都隐藏着九宫格正确的数字,但不难看出,每一句文字或多或少都是朱元璋一生所发生的大事。</p>

如同越千玲说的那样,胡惟庸虽然是百官之首,但论功绩并不显赫,可以说在朱元璋心里真算不上什么,为什么会在文字里单独提起这事。</p>

楚天赐慢慢抬起头意味深长的问。</p>

“朱元璋少胡惟庸是哪一年?”</p>

“洪武六年!从胡惟庸案以后,朱元璋就开始了对明朝的肃清。”越千玲回答。</p>

“洪武六年……六年,是六!”楚天赐恍然大悟的说。“朱元璋留下的这句话真正的意思不是杀一个胡惟庸,而是在他心里,大明从洪武六年开始进入一个新纪元。”</p>

结果和楚天赐推测的一样,踩到六的方格里安然无恙,楚天赐暗暗松了口气,还剩下最后两句,距离对面的石门越来越近。</p>

奈何罪己惹天仇。</p>

“罪己,在古代罪己是引咎自责的意思,而朱元璋是帝王,他下罪己也应该是罪己诏才对。”楚天赐很意外的说。</p>

“哥,什么叫罪己诏啊?”</p>

“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越千玲不慌不忙的说。“通常是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君臣错位,二是天灾造成灾难,三是政权危难之时,用意都是自责,只是情节轻重有别。”</p>

“问题是……如果我没记错,明史里朱元璋并没有下过罪己诏啊?”秋诺摇着头说。</p>

“而且后一句惹天仇,从朱元璋在乎传国玉玺的程度就不难看出,他相信皇权天授是根深蒂固的,惹天仇,到底是什么在他心里,老天和他过不去?”楚天赐大为不解的说。</p>

“按理说,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到帝王,一生顺顺利利,似乎老天爷对他不错啊,他还有什么好抱怨的?”萧连山不屑一顾的说。“他能得到的一切都得到了,还有啥不知足的地方?”</p>

“对啊……连山这话还提醒了我,朱元璋这一生有什么地方不知足,可以让他肆无忌惮的抱怨上天的?”楚天赐皱着眉头喃喃自语。</p>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真不好说了,一个人活一辈子多多少少都有不如意的地方,朱元璋就算是帝王也不能什么都心想事成吧,谁知道他纠结什么事?”顾安琪抱怨的说。</p>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都在他手里,一般的事朱元璋又怎么会斤斤计较,一定是一件让他无能为力,也不能凭自己的权利解决的事。”秋诺日有所思的说。</p>

一个帝王有什么是不能解决的事呢?楚天赐忽然想到了武则天,那个靠时间打败一切的女人,楚天赐眼睛一亮大声说。</p>

“是时间!朱元璋唯一不能掌控的是时间,惹天仇,他是认为老天留给自己的时间太短,英雄迟暮……他想千秋万代,呵呵。”</p>

“就算他嫌自己时间不多,可又和罪己诏有什么关系?”顾安琪问。</p>

“英雄迟暮……说明朱元璋认为自己时日无多,这个时候下的罪己诏……。”越千玲猛然抬起头兴奋的说。“不是罪己诏,是遗诏!”</p>

秋诺一听恍然大悟,连忙问。</p>

“你还记得朱元璋遗诏的内容吗?”</p>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越千玲一字不落的说。</p>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咪咪阅读!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www.mimiread.com 】</p>

“就是说下一个数字就隐藏在遗诏里,可是什么意思呢?”顾安琪诧异的说。</p>

楚天赐口里一直反复念着文字,慢慢摇着头说。</p>

“惹天仇……不是遗诏,是时间,是朱元璋立遗诏的时间!”</p>

“朱元璋立遗诏的时间是洪武三十一年。”越千玲想了想忽然大声说。“是七,这个数字是七,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整好七十岁!”</p>

萧连山率先小心翼翼的踩到刻有七的分格里,果然安然无恙。</p>

大家看见对面的石门已经触手可及,脸上都露出欣喜的表情。</p>

最后一句文字是也有清光遍九州。</p>

和其他六句不一样的是,这一句单独的刻在一面墙上,可见这一句非比寻常。</p>

“为什么偏偏把这一句单独刻出来了?”顾安琪不解的问。</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