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再会莉莉娅(1 / 2)

加入书签

 () 桂太郎去面见天皇,其实也就是一个形式而已,因为现在的天皇已经任由他摆布了,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尽快地把应付护宪派的事情安排好。</p>

他在忽悠了天皇之后就开始着手对军部的渗透,有了陆军大臣上原勇作的帮助他很快就获得了陆军的支持,对于再次和俄国战斗他们还是非常地疯狂的。至于海军那边虽然很是排斥桂太郎,但是他们对于有了天皇明令的桂太郎也不得不支持,不然被其借用天皇的名义打压他们。</p>

有了天皇的允许对于和支那的合作很快就通过了并进行切实的落实,为了掩人耳目rì本在国内用支那驻军三十万在辽河威胁到大rì本帝国的利益而继续派了三个师团进入朝鲜半岛。</p>

获得国内同意的伊集院彦吉马上联系唐绍仪去签订协约,他也没有想到国内竟然如此之快就同意了,这让他从中嗅出了一丝不同的味道。</p>

唐绍仪在看到rì本大使伊集院彦吉的时候也是一愣,想不到rì本的效率这么高,感觉有不敢相信。</p>

“少川君,帝国已经同意了贵国的意见,我们也觉得东亚应该是东亚人的。对于贵国的行动我们会给予一定的支持,帝国会按照你们所的执行猎熊计划。”伊集院彦吉有一句话没有完的就是,亚洲是大和民族的亚洲。</p>

“这个甚好,我们合作的话一定能够把这头熊赶出东亚的,东亚是东亚人的。竟然贵国同意了,我们在仔细商谈一下合作的内容,不然以后会出现矛盾和争端。”</p>

两人谈了很久终于在晚上的时候签订了秘密的协约,这份协约就是《华rì对俄密约》,它规定:</p>

一:华夏帝国在收复外蒙古与俄国在战斗时,rì本不得以任何理由用军事的手段干涉东北,同样华夏帝国也不会在这段时间进入东北;</p>

二:就库页岛(桦太岛)和海参崴地区,双方谁先占领就对该地区有管辖的权力,没占领的不能对占领的进行攻击;</p>

三:不管是占领上述地区,都要善待对方的民众,不得进行区别对待;</p>

四:rì本承认外蒙古和之前满清割让给俄国的xīn jiāng部分土地是华夏帝国的领土,华夏帝国承认朝鲜是一个dú lì的国家,不再是华夏帝国的藩国;</p>

五:rì本在华夏帝国对俄作战的时候武昌提供一批军火和物资给华夏帝国,并在适当的时候声援华夏帝国。台湾问题搁置不谈,等战后再谈判;</p>

六:……</p>

密约一共十条之多,rì本避开整个亚洲只谈东亚和俄国的事情,唐绍仪看到这个也没有在意,按照帝国给他的任务是尽力促成rì本签订关于不进入东北的协定就好,现在任务已经超标了他很是满意。</p>

党秦宇拿到这个密约后很是惊讶rì本怎么会如此之快就对这件事情下了决定,想不通的他立即叫情报部门的人送来最新的rì本情报。</p>

看完关于rì本的情报后秦宇很是担心,他的出现果然不单单影响到华夏而已,rì本那边也已经变了。那个有名的rì本“桂园时代”他在前世还是多少了解一的,虽然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是对于桂太郎在去年十二月进行第三次组阁的历史正轨他还是记得的。</p>

秦宇想不到自己的出现竟然导致桂太郎的第三次组阁延迟了这么之久,现在他已经明白为什么桂太郎会这么热心这个计划了,这是一种转移矛盾稳定自己的高超手段啊。</p>

密约的签订并没有让秦宇对rì本放心防备之心,rì本人的不按常理作战和背叛让他不能放下那份心思,所以驻扎在辽河的三十万国防军他是不会调去和老毛子作战的。为了防备rì本人的偷袭他还特地让人在次送了一批的军火个张作霖,要不是张作霖没有坦克兵和坦克容易暴露的话他早就让人送一些坦克给张作霖来应对rì本的军队。</p>

现在国内大量的物资被秘密运送到外蒙的边界,就连辽河驻军那里也运送了不少,这让农业部的人很是担忧,因为粮食快不够了,之前在禁烟运动和土改运动中已经给大量的粮食给那些困难的农民。</p>

按照现在帝国的粮食能支持五十万军队三个月不到的粮食后勤,他们赶紧上报给首相。</p>

不单单是农业部那里出现问题,就连武器局那里也出现了武器不足的情况,刚刚征召的几十万军队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没有充足的武器,现在有些用的还是之前在北洋军那里收缴的落后的武器。</p>

武器的制造完全跟不上扩军的速度和消耗,即使是帝国从德国购买了很多的枪支武器,但是走海运的也没有这么快到达帝国。</p>

现在帝国几大商行的纺织厂正在不停地赶制棉衣,那是帝**部下的订单,超过百万的订单让几大商行很是兴奋。此次与老毛子的战斗很有可能会持续到冬天,冬天的外蒙非常之冷,所以必须要准备好充足的棉衣。</p>

几份关于后勤的报告被陈富上交到了秦宇那里,现在陈富的任务是管理好帝国的政务,至于军事上的事情现在是由秦宇全权处理。</p>

秦宇看着后勤部门的报告就是一愣,他没想到之前的两个运动的消耗如此之大,国内的粮食根本就有多余的进行储存,而现在的粮食只能提供五个月而已。没有存储来应付自然灾害和保持国民的基本生存的话,很容易引起饥荒,从而导致动荡不安。</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