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南光华北海求援 吕温侯濮阳破曹(11(2 / 2)

加入书签

孔融喜道:“贼兵已被光华法师所退,贼将昌豨也已授首。”说罢他向刘备身后望了一眼问道:“怎么不见安国回来?”</p>

刘备先听贼兵尽退本是一喜,可是当孔融提及武安国时,刘备又是一悲。早知今日,武安国又何必身死?这真是造化弄人。</p>

孔融见刘备三兄弟表情奇怪就猜到事情不好,又追问道:“安国何在?玄德还请直言。”</p>

刘备从怀中掏出孔融那封带血的书信道:“武将军突围之时身受重创又一路奔波未曾医治,待到我处已然油尽灯枯。留下这封书信之后没讲几句话便去了。”说着说着刘备又想起武安国来,深感这猛将死得冤枉,忍不住又流下泪来。</p>

孔融闻听武安国身死也是一惊,见刘备一哭忍不住一同落泪道:“安国为北海而死,我之过也!真痛煞我也!”</p>

众人见刘备、孔融落泪不止急忙上前劝解。这二人生在汉末乱世,又是一方诸侯,见惯了生离死别,一颗心格外坚强。经众人一劝,二人便渐止悲痛恢复了常态,因为他们明白,就算此时哭死也无济于事。死者已矣,生者还要为了继续生存而奋斗。</p>

孔融一面遣人将武安国身死之事告知其家人,又命人多备抚恤金银善待武安国家眷。</p>

刘备见孔融安排完毕,首先转移话题道:“明公适才说法师来援,不知法师何在?”</p>

孔融道:“光华法师正在府中做客,玄德与我回府相见便是。”</p>

刘备犹豫道:“北海之围已解,我引诸多兵马在此徒费粮草多有不便,还是就此告辞,不入城中了。明公代我问候光华法师便是。”</p>

孔融忙摇头道:“玄德莫走!北海之围虽解,还有徐州之难未除。我与法师等玄德多时矣!何况玄德一路兵马劳顿怎能说走便走?粮草军饷之事玄德不用忧心,皆由城中供给便是。”</p>

刘备等的就是孔融这话,他也不想白跑一趟还要往里倒贴粮草,这才急着要走。此时听孔融管饭,他也就不着急了,问孔融道:“不知徐州出了何事?”</p>

孔融这次倒是学乖了,照着南烨的样子回答道:“此时说来话长,我等先入府饮宴再叙不迟。”</p>

张飞赶了一路早就饿瘪了,听孔融说完甚合心意,大喜道:“俺早就饿了,这便快些入城吧。”</p>

刘备瞪了张飞一眼,孔融却不以为意。一面引领三兄弟入城,一面命人准备酒肉犒赏刘备士卒。孔融得了昌豨一半辎重,正是有钱的时候,这回倒是便宜了刘备。</p>

筵宴之上,孔融引南烨、糜竺来见刘备。南烨与这三愤青多日不见,一见面便聊到了一处。南烨所言之事自然离不开张闿劫掠曹嵩,曹操起兵报仇之事。刘备也将武安国拼死完成使命之事告诉了南烨。</p>

南烨得知武安国身死当真百感交集,也觉得天意弄人。他从吕布手中救下了武安国,没让他受断腕之灾,可没想到正是因为如此,反而令他葬身于此。南烨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救了武安国?还是害了武安国?自己日后还该不该去救人?该不该随意改变别人的命运?</p>

这还是南烨第一次因为自己救人而感到困惑。不过片刻之后他便头脑清明不再后悔。因为武安国之事虽说可惜,却是特例,更多的人因为自己出手相救获得了幸福,蔡邕、蔡琰、典韦、貂蝉皆是如此。</p>

南烨心中已然认定见义勇为是正确的,就算有人因为见义勇为反遭讹诈,也不能因此便见死不救。只要对得起天地良心,该出手时便出手,这才是君子所为,公道自在人心。</p>

刘备听完曹嵩之事的经过叹息道:“陶恭祖乃仁人君子,不料受此无辜之冤。”</p>

糜竺此时插言道:“曹操在我境内纵兵大掠,又围住徐州,特来求救。还望玄德公能一同前往。”</p>

孔融也道:“玄德乃汉室宗亲。今曹操残害百姓,倚强欺弱,我与法师力劝无用,不如我等同往救之。”</p>

刘备道:“备不敢推辞,怎奈兵微将寡,恐难是曹孟德敌手。”</p>

孔融道:“我欲救陶恭祖,既是为了旧谊,亦是为了大义。玄德岂无仗义之心?”(未完待续)</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