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回 南孙刘分取三州 司马懿计屠皇室(4)(2 / 2)

加入书签

周仓就在高顺的身旁,他与高顺一样一言不发,因为他知道陷阵营的隐忍不是惧怕这五千人马,而是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原本这个任务南烨是要让典韦与高顺配合的,可是周仓却自告奋勇接了下来,因为他知道典韦不放心南烨国师的安危,南烨承担的任务一点也不比高顺安全。</p>

夏侯德、牛金、曹彰可就没有邓义这么好运了。曹彰因为成功的劫了吴军大营,便驻守城西,今夜的任务还是去劫吴军营寨。对于用一百亲随就踏遍吴军大营的曹彰来说,五千士卒实在是太多了,何况这还只是一个探查虚实的小任务。</p>

曹彰根本没有让士卒隐藏行踪的意思,也没令曹兵列队。一两箭地的距离便是隐藏也没有太大意义,只要吴军的岗哨没睡觉很快就能发现曹兵出城,曹彰要做的就是趁着吴军被惊醒的慌乱之际完成自己的任务。至于列队就更不可能,城外的巨石可以将整齐的队列打乱、分散,变得毫无秩序。曹彰的命令很简单,就是由都伯带队,每百人为一组,穿过乱石冲入吴军营中,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只要将营中的布置记清就行。</p>

五千名曹兵就是五十个百人队,再加上曹丕和亲随的一队,五十一个百人队很快穿越了乱石区。此时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架架固定在地上的霹雳车,与城中的那些看上去并没太大不同,甚至还要更简陋一些,只是个头更大。</p>

假如放在几天之前,曹军会毫不犹豫的将眼前的攻城兵器烧为灰烬,不过此时他们已经知道这些霹雳车对高大的城墙并无什么威胁,也不是今夜的第一目标,所以都绕过霹雳车,往吴军大营摸去。</p>

曹彰的行动十分顺利,甚至顺利的有些过了头。吴军大营之中除了旌旗飘扬,灯火辉煌之外,竟然没有一个士卒。曹彰并不认为自己是中计了,因为就算是他刚一出城门就被吴军探知,吴军也不可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撤出大营。既然如此就只有一个解释,吴军早就离开了,这与李儒的预料完全一致。</p>

空无一人的大营令曹彰更加钦佩李儒,他拿起中军帐中燃烧着的火把随手一扔,中军帐就燃烧了起来。虽说这里除了一个帐篷并无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可是亲手点燃孙权的帅帐还是让曹彰产生了一阵快感。</p>

曹彰的快感并没有持续多久,一阵喊杀声就从营寨后方传来,这让曹彰不由皱紧了眉头。显然这并非一座空营,还有士卒驻扎营中,只不过士卒的数量很少,住不满十万人的营寨,后营的帐篷就足够了,这也是曹彰没能在前营和中军见到人影的原因。不过这并不足以令曹彰惊讶,三营之中还有少量人马操纵霹雳车也在李儒的预料之中。现在曹彰只想知道是什么人留在这里,交州军还是东吴兵。</p>

很快曹彰便得到了答案,骑着一匹白色骏马的张白骑出现在曹彰的视线里,在他身后还有一百幽冥鬼卒。此时的幽冥鬼卒装扮的不是骷髅兵,而是一个个无头骑士,胯下的马匹也不知是黑马图了白色染料还是白马涂了黑色染料,总之都画的像一匹匹骷髅战马一样。在这些幽冥鬼卒身后还有万马奔腾,全是交州骑兵。</p>

曹彰早就听说过南烨装神弄鬼的本事,面对张白骑和幽冥鬼卒并不畏惧,眼中还爆发出强烈的战意。曹彰的亲随心中恐惧,可是曹彰不走他们也不敢走,意志战胜了恐惧,令他们还能留在原地。不过曹军的普通士卒可就没有那么强的意志力了,别说幽冥鬼卒个个如同恶鬼,就是那一万骑兵也不是五千士卒可以应付的,何况他们还得了军令:“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p>

分散在孙权大营各处的曹兵不约而同的发出一身喊,而后转身就跑。曹彰虽不惧张白骑,可是也没傻到和上万骑兵拼命的地步,同样拨马就退,反正他探听虚实的目的已经完成了。</p>

曹彰想跑,张白骑哪里肯依?交州骑兵可不是没有好马的东吴骑兵,他们的战马没有一匹劣马。很快张白骑率领的骑兵就追上了曹军,开始了一场屠杀。</p>

许昌城中的骑卒并不很多,曹彰的五千士卒多是步卒,两条腿的怎么可能跑过四条腿?面对身后的骑兵,曹彰根本无法避免士卒的死伤,只能大声呼喊道:“散开!往石阵中跑。”</p>

就算曹彰不说,曹兵也是拼了命的往回跑,城外的巨石丛不但可以阻碍攻城器械,凹凸不平的地面也能让骑兵失去速度优势。不过对于曹兵来说,吴军大营与巨石丛之间的短短距离成了天堑,无数曹兵倒在了逃跑的路上,能跑到巨石丛中曹兵寥寥无几,回到城中的更是少得可怜。</p>

许昌城西东吴大营中的一幕也出现在城东的刘备大营,不同之处就是牛金遇到了典韦。虽然典韦率领的只是普通的交州军,可就算是最普通的交州军也比曹军的战力高超一倍,何况还是一万对五千。</p>

典韦率领的交州军并没有骑兵的速度优势,因此不是选择追击,而是待牛金领兵入营之后四面合围。之所以能够提前布置,除了有暗哨通报之外,还因为南烨、郭嘉早就料到李儒不会一直被虚兵之计所困,总有出城打探的一天。</p>

牛金的武艺还不如曹彰,遇到了典韦岂能不怕?自然也是拨马而逃。他身后的曹兵也就逃脱不了被典韦双戟砍杀的命运,一场大战十成去了九成。(未完待续)</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