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不惧(2 / 2)

加入书签

那个农场,是他用化名秘密置办的,派人心腹之人去管理。那一百多个人,早已被各种苦役折腾得服服帖帖,成了垦荒的骨干力量。数百亩的荒地,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开垦了出来,两年过去了,早已成为了上好的良田和果园。</p>

沈阔在暗地里,也置办了一些产业,虽然不多,也就几个铺子,一个三进的宅子,一处带着一个小山岭的田庄,五十多亩的中等田。但是,如果他成亲生子,养活自己一个小家庭也尽够了。</p>

当然了,暗地里也只是相对而言,起码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以及他自己的几个心腹手下,还是知道的。这些田地店铺,都是在东北府购置的,这次全家被召回京城,他少不得还要将这些"秘密"透露给大舅舅柴勇,以及三叔沈翔,托他们关照一二。</p>

受他的影响和启发,在杏儿一家踏上回京的路途之时,柴勇、沈翔也非常机灵的去办了一些假的身份证明,暗地里购置了一些田产、山岭、宅子和店铺,有备无患。</p>

果然,这个昏君连其他无辜的人也没有放过,珍珠珍宝的事情,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在杏儿一家接到圣旨的同一时间,许家、燕家跟德王安世昌,也接到了圣旨。</p>

那圣旨的内容,正是要将沈家、许家、燕家和柴家在东北的产业,夺去十分之八,只留下必须的生存的资本。其他地方的产业,只给燕家留下了篱州那边的那个无双山庄,许家也就留下了杏花村隔壁的那个许家庄。</p>

杏花村幸好是在桃儿的名下,圣上打算重用沐清风,分化瓦解沈捷、许悠然、燕无双、杏儿的势力,同时起到挑拨离间的作用------许家、柴家、沈家和燕家都几乎被抄家了,独独留下沐家不动,而桃儿不但跟杏儿的关系不好,而且还跟皇后来往很密切。</p>

如果杏儿稍微小气一点,心胸狭窄一点,必然会"薄集厚发",掀起一场巨大的闹剧,跟桃儿一刀两断。从而,曾经被世人所津津乐道的、也被皇家所深深忌惮的"五大势力"-----沈家、许家、柴家、燕家和沐家,就打开了一个大的缺口,假以时日,必定可以彻底的分化瓦解,不足为惧!</p>

其用心,不可谓不险恶,不丑陋!</p>

幸好,许家和燕家,也早有防备。早在半年前,就听从了杏儿的劝说,将超过三分之一的资产化明为暗,将损失降到最低。</p>

三分之一这个界限,刚刚好,太多了会引起朝廷的怀疑,会被揪住不放,搞不好会落个抄家灭族的惨景。太少了,又难免舍弃不下,毕竟是用血汗积攒下来的,哪里就舍得拱手让人?</p>

嗯,燕家和许家,跟沈家不同。沈家是千年世族,家族的产业积累下来,多如牛毛。即便在动乱的年代,损耗了不少,但是自打沈捷满了十五岁之后,接掌了家族的产业,又置办了许多。实力之雄厚,不是许家和燕家可以相比的,所以沈家可以将超过五成的产业化明为暗,也不会引起朝廷和皇家过多的猜疑和不满。</p>

沈家三成以上的财富,已经足够喂饱朝廷和皇家那颗贪婪的心了,不至于会招来杀身之祸!</p>

有了这些基础,这几家的人,在接到圣旨的时候,并没有惊慌失措,更没有觉得大难临头。十年前,那种抄家流放的苦难都经历过了,如今孩子们都长大了,再也没有什么事情会让大家承受不住了!</p>

尤其是沈捷、杏儿和沈旷,表现得非常的云淡风轻,就仿佛那太监来宣读圣旨,就跟邻居来借葱似的。</p>

这个侯府,收回去就收回去,没啥了不起的!反正,也都十多年没有住过了!柴府那里,也有二十几间屋子,尽够住了!</p>

一家人快速的商议了一阵,做出了决定,将侯府现有的三十多人都召集了起来。这些人,除了大管家和他的三个手下之外,就没有谁是沈捷和杏儿的人了。</p>

其中,有五个是沈睿帮忙找的,是原来沈家的世仆的后代,也就十五六岁的样子。沈捷和杏儿离开京城十多年,这些人压根就不认识,也没有几个是真正忠诚的。否则的话,侯府的正院,珍珠和珍宝也没那么容易就住进去。</p>

另外的那些人,是各方送来的,其中自然有不少皇上和淑妃的人。当然了,这些人的身份并没有"暴露",都是隐藏的。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问题大大的,一个个都不是省心的家伙。</p>

大管家和他的三个手下,自然是沈捷可以信任之人,无奈双全难敌众手。当初,为了阻拦珍珠、珍宝入住正院,大管家和几个手下都受了伤,差点就被菜刀给砍死了。无奈之下,只好眼睁睁的看着主子的院落被贱人霸占,把大管家给气得吐血。</p>

銆愯璇嗗崄骞寸殑鑰佷功鍙嬬粰鎴戞帹鑽愮殑杩戒功app锛屽挭鍜槄璇伙紒鐪熺壒涔堝ソ鐢紝寮€杞︺€佺潯鍓嶉兘闈犺繖涓湕璇诲惉涔︽墦鍙戞椂闂达紝杩欓噷鍙互涓嬭浇 www.mimiread.com 銆?/p>

这些情况,沈捷早已获悉,此时清理下人,就简单多了:"沈安,你带着三个手下,暂时去陶然农庄安置!过几日,我和太太处理好了手头的事情,也会去那边安置!"</p>

沈安四十五岁,是沈捷以前的贴身侍卫,跟他一起长大。十年前,沈家被抄家流放之前的一个月,沈捷当机立断的给了他自由,把他一家大小的身契还给了他,并去衙门办理了正式的文书登记。(未完待续)</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