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11(1 / 2)
这天,庄晓梦和林平之又来到枫林禅寺,悟明给她讲起了皈依。
前面的两种归属,比如说家庭,是形而下的生存层面,是为了获取生存资源、得到保护和安全感;团队则是为了获得人际交往和发展空间;终极归属超越了这两个层面——我们可以看到,在信仰的团队里,任何身份的人都可能走到一起,这其实意味着,终极归属超越了我们世俗生活各种层面的需求。当然在一个围棋爱好者协会里,可能有老板,有学生,也有官员,但还是有一个东西维系了它,就是对围棋的爱好。那么终极归属的团队,其成员的共同点在哪里呢?他们的共同点跟爱好围棋有很大差异,跟我们经营的产业、行业协会有很大差异,他们的共同点在人生的终极问题,价值啊、意义呀、对生命的一些基本看法呀,在这些地方观点一致,所以他们走到一起来了。
以中国人的口语来说,当我们的生命处于“极限状态”的时候,那个终极归属就凸显出来了。什么叫极限状态?前面两个归属已经没办法帮你解决了。如果你参加了一个企业家协会,遇到一个特别危险的情况,你会怎么说呢?你会说:“啊,我的天哪!”你不会说:“啊,我的企业家协会呀!”当然我们中国人会说“啊,我的妈呀”,这个呼喊也是带有宗教意味的,绝对无私的母爱是接近于宗教的大爱的。我们也可以看到,东西方宗教里都有母爱这个主题,实际上接近于终极归属。“我的天啊”可能是中国人用得比较多的,在儒家的体系里面,“天”也是经常被抽象为一个终极背景的。当我们的生命处于边缘状态的时候,我们向什么对象去呼救,以获得力量和支持,就是终极归属需求的一个表现。
所以我们要学佛、要了解佛学和禅学,如果你不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的了解,而是用生命去了解,那么“皈依”就是你的第一步,是一个。什么是“皈依”?皈依就是对终极归属的选择与认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佛教或者禅学属于宗教的一面,它是宗教,所以你要信,要皈依。
依信仰而建立的皈依,是对我们生命价值的选择与定位,也是身心的托付与安顿,是短暂人生最快捷的学习路径和智慧继承之道。皈依,就是内心对一个终极归属的选择和认同。。这正是一个孤独的跋涉于生死旅程的个体,对自己身心的终极安顿,是从根本上安顿,不是通过一个协会或一个家庭来解决。
皈依也是我们短暂人生最快捷的学习路径。这就是说,宗教这种社会现象、这种事物,既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同时也是人类传播文化、传承文明和智慧的一个有效方法。我们知道,现在文明和文化的传承、传播主要依赖学校或科研院所,但其实宗教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其传播和传承是依“信”而发生的,是在终极归属的意义上解决的,因此是非常快捷的。有一些关于生活、生存、事业的知识和经验需要实践,有时候我们碰得头破血流,最后才明白,经常是明白的时候已经晚了;而信仰这种方式,相当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非常清楚地提供给你一条路线和一个地图。比如说这里有一个电灯,想让它亮,一种办法是去找发电机、买柴油,自己发电把它弄亮;另外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别人把线路接好,我们把插头插到电源上,一下就亮了。人生的智慧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吃了很多苦头、走了很多冤枉路才明白了一点,还不如一开始就直接插到一个电源上。
信仰这种学习路径、智慧集成之道同样非常快捷,不仅给了我们信心和勇气,而且使我们的生活之路刹那变得明晰和简单,节省了很多资源。生活之路简洁,人就单纯,单纯,就有力量。
另外也许还有人觉得,皈依是不是皈依于一个外在的对象?如果是,我为什么要把自己交给一个外在的东西呢?它的内涵既包括了外在的事相,也包括了内在的理体,而外在的事相与人心内在的理体是分不开的,因此对外在事相的皈依不是目的,皈依的根本目的是要引领我们回归自心,对于有的人可能可以直接从内在开始,对于绝大部分人和众生来说,要从外在开始;而且到最后,内在和外在也不可分了。
禅宗经典《六祖坛经》里说:“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当然我们现在的人有时候会颠倒,因为我们还没到达这种境界。我前面所描绘的这个框架,有一个渐进和增上的过程。皈依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有一个由外及内、因外而内,什么叫因外而内呢?因外在的皈依而启发内在的智慧、最后内外一如的过程。皈依是信仰的建立,而最终引向信仰的落实与超越。在佛教这里,信仰被落实的时候,也是它被否定和超越的时候。它是道,也是果,“道”是道路,“果”是到达。它是终极归属由高明而中庸、由彼岸而此岸的过程。
我们前面讲,终极归属是解决生命的终极意义、终极价值问题的。一个个体的人,在生死旅途中要寻找那崇高的目标,很高明的东西最后它是在脚下的,当你最后落实的时候,它就不是很高了,就在脚下。由彼岸而此岸,落实到你的现实生活,落实到你每天的所作所为,形而下的此岸生活里,就有了终极皈依、终极归属的光芒。禅者的归属感,正是这种终极归属落实的结果。
学禅的这种归属感不应该是寄托于彼岸世界的,而应是落实在当下的。我们在禅师语录里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终极归属问题就在此时此地当下解决了,所以临济禅师说“随处作主,立处皆真”。随处作主,随便在哪里,他都能做自己生命的主宰;立处皆真,立于佛殿是真,立于大街也是真,在寺院里是真,在公司里也是真。究竟是不是真呢?这取决于那个主人,取决于你的内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