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沛公(3)(1 / 2)

加入书签

 独自一人的王启出门后,靠坐在公堂台阶前的石柱上,饮着酒。

不知是因为吕雉的言语激起了王启心里的责任感,还是王启本来就已经有了些想法。

此时,酒虽喝得半醉,但内心的思绪却越来越清晰。

现在城里的情况一团乱麻,可王启知道,那些真正有想法有胆识的人都在乘机聚势。

萧何这几日表面上一直是来催王启做沛县的主事,但其实不过是萧何自己心里急切,想要为沛县子弟杀了县令之事找一个担当顶罪之人。

要知道大商法律严苛,杀了一地县令,依法最少也要连坐诛杀主罪之人。

此时的沛县之地就以萧何官位最大,职权最高,若是有大商兵马前来攻打沛县,破城之后第一个问罪处斩的绝对是他萧何。

萧何自己当然不想死,但他更不想连累家室妻儿一起受罪,所以萧何必须尽快为沛县择出一个担当主事的人物。

只要有这么一个人在,就算大商攻破了沛县,要连坐诛杀主要罪犯,可至少也能保得萧何自己家室安全。

正因为萧何有这样的思虑,所以萧何才极力推举王启领头。毕竟以萧何与王启的亲密关系,王启就算被大商擒住,也绝对不会出卖萧何。

以萧何对王启的认知,王启被擒后反而会拼死保护萧何,保护他手下那些出生入死的兄弟。

因为王启若是身死,这些弟兄一定会帮他照顾家里的父老妻儿。

当然,王启心里也明白,萧何之所以选择自己来顶这个杀头的罪名,不仅仅是因为萧何怕死,更多的是为了众兄弟的现在与未来着想。

沛县之地豪强不少,如今没了县令,很多人蠢蠢欲动。

那些心有想法更有胆识之人都想要自己占据沛县,以此起兵,成就大事。

毕竟乱世之时,谁能当头,谁的权力就越大,就越会有兄弟去拼命保护,反而越不容易先死。

可要是让这些蠢蠢欲动之人做了沛县的主,那王启一伙人在沛县的地位就极为难堪。

且不说是王启一伙鼓动的众人杀了县令,就说愿意跟随王启的沛县子弟也为数不少,不管王启有没有心思自己起兵造反,可有这么多人拥护,那些当头的,绝对会在心里猜疑王启等人。

那个时候,他们可就不管你王启是怎么想的,乱世之中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防患于未然,也得把王启一伙人除掉。

萧何作为功曹史那么多年,完全明白这些道理,所以他才让王启当这个头。

萧何心中有顾虑,不敢自己来当这个头,但王启与他关系亲密,同他站在一条道上的人。

只要王启成为沛县主事,萧何就能保证自己在沛县的权力威望不失。

只要继续拥有权力与威望,萧何就能以此震慑众多宵小,保存自己的地位,保护身后的家室。

于是,在萧何心中,选王启成为沛县的头,既可以替自己顶罪,保证大商强兵来临时,自己不会受到牵连,又可以统领沛县众人,让萧何借助势威,凌驾众人之上。

如此一举两得之事,萧何怎能不心切。

王启正是猜透了萧何的心思,所以对于萧何的提议一口拒绝。

倒不是因为王启恨萧何算计自己,毕竟面对生死与家中老小,此等之事乃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可王启自己也怕死啊,也怕连累到自己家中父老妻儿。

王启如今做了这么多违反大商律法的事,若只是自己获罪身死,那完全无所谓,可家里的妻儿老小没有错,他们凭什么要受到牵连,也要被杀头处死呢。

想到此处,王启狠狠的灌了一口酒,心里既然活动开了,那考虑的事情就更多。

县城里,能够担当主事的人不少,王启才不会自恋到,觉得只有自己才能做着沛县的主事。

萧何怕死有顾虑,不愿意冒这个头,可曹参的地位权势能力也不低,比起王启也强过百倍,他为什么不当。

夜色中,王启眯起眼睛想了会,这才心里明了。

曹参虽然不缺能力与威望,但曹参乃是萧何手下,萧何都不敢做,曹参就更不敢自己越过萧何,来当这个沛县的头。

职位权势与萧何差不多的曹参,恐怕心里所想与萧何相同,以他们两人的见识与思想,绝不会在这个时候,自己跳出来冒头。

至于比起萧何曹参差一些的夏侯婴,就更不敢如此作为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