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回 蔺相如完璧归赵 会渑池再屈秦王(1 / 2)

加入书签

 第九十七回蔺相如完璧归赵会渑池再屈秦王

回前词《疏影》

携宝入秦,仗胆对大王,舌战唇枪。略施小计,欺瞒戏弄,完璧归赵无伤。暴怒君主欲严惩,闻听辩理心着慌。思来杀却终无益,不若放归沾光。

旧辱难消恨意,再施一诈计,权作补偿。渑池相会,宴中斗智,互羞绝不屈傍。豪情贤士称雄壮,位列上卿惹同堂。怨言出、势不两立,谦让胸怀宽广。

话说战国精英孟尝君,经过了参与攻齐之战,夺回了被齐湣王收回的封地薛邑,见齐国已驱走燕兵,复国重立了新王,为保其根本重邑,便辞相让给信陵君。后来返回薛地固守养老,与信陵君平原君密切来往,保证了安度晚年,就连齐王请其复担相任,也是坚拒不从,恐是不愿年老再临不测,后明智善终,病逝于薛地。乐毅在赵燕两国为客卿,也是不愿再担要职,功成而退,明智之举,从而确保两国亲眷族人安危,却也能得到重用,作为大树荫蔽子嗣,深谙急流勇退之道。后病逝于赵地祖茔,可谓尽善尽美,是战国时代的翘楚。这时赵国却出现了个精英人物,名叫蔺相如,曾因和氏璧恼怒君王之故,智助主人解了危机,后又担负国君重托,出使秦国去献璧换城。却在朝堂演绎了力抗秦王,巧夺璧于己手,并以性命誓保玉璧之情,迫使秦王不得不妥协,按照相如意愿行事。

且说秦王见蔺相如,真个是不辱使命,誓死保护玉璧不失,竟以碎璧坚意相协迫,也从心中敬服此人,于是答应其要求,也如赵王斋戒五日,以仪礼交城换璧。秦王应诺后,便下令斋戒五日,然后在朝堂设仪,群臣观看接受玉璧,以交换城图,并派臣官送蔺相如回公馆安歇,做的也算礼数周到,不敢再强势压服。蔺相如抱着玉璧回馆,在车上又想到:“我曾在赵王面前夸口,秦若不偿给城垣,定会完璧归赵,如今秦王虽然答应斋戒,未必是其真心,尚然得璧之后,仍不偿城予赵,有何面目回见赵王呀?”于是心生暗计。待回到公馆后,便即刻找来一个亲信从者,命其换穿粗布麻衣,装扮作贫人模样,将布口袋缠在腰间,包裹玉璧于内,从馆内侧门偷着溜出,去找暗布之人。这也是蔺相如临来时,便设想若遇困,如何能将玉璧送回赵国,也是费了一番心思,预先进行了精心布置。

果然那委派之人,自是亲信可靠者,也是蔺相如所带的暗中跟随来秦之人,并未跟在其身边,而是住在它处客馆,只是暗来公馆联络,以备不测之需。所以未受到秦人的监视,也便化妆出入,不会被暗中阻挠,此为蔺相如暗设的随从,它人并不知晓,还有其它辅助之人,还可受命执行特殊之任,也为暗中谋划之策。这样待那人顺利出了公馆,找到安布从者后,便设法携带宝璧还赵,还带了蔺相如暗嘱,给赵王所捎的口信,一路飞奔,竟然在数天之内赶回了赵境,自有人接应回国都。这时秦人见赵使者如常,身边人亦无脱离视线,认为并无私弊之事,果然是等待秦王斋戒,因此放松了警惕。待赵王看到玉璧之后,又听由秦携璧归来者,带来蔺相如附奏之语道:“臣恐秦欺赵,无意偿城,谨遣从者归璧大王。臣待罪于秦,死不辱命!”赵王听后激动说道:“相如果不负所言也!”因此对蔺相如大感钦佩,却也担心秦王怒,会夺其命。

再说秦王假说要斋戒,实未必然,只是想顺利得到那宝贵的玉璧,先诓骗到手再说,又怕这赵使臣蔺相如,其性情刚烈,恐是难于对付,只得采取先予后取之策罢了。心说只要玉璧入了秦国,就应是自己囊中之物,至于用那十五城交换,本也是个借口,其实根本就无此打算,也只不过装装样子,骗得赵使交璧,才为真正目的。等过了五日,秦王便命升殿陈设礼物,令诸侯使者皆来相会,共观受璧仪礼,搞得甚为隆重,欲想以此夸示列国,也好显出秦国之强势,以令诸国就范。待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秦王便命礼仪官,引导赵国使臣上殿,捧献上那举世奇珍和氏璧,创造一个令世人,都感惊奇瞩目之亮事,以标榜秦国的威霸之势。只见蔺相如徐步从容而入,面上并无惧怕之色,待其拜礼谒见过后,秦王面现喜色,并无言到献璧之事。秦王凝目观看,见其两手空空,并无捧璧宝匣之献,秦王顿感奇怪,因是事先说好,却又不知何故。

于是秦王便问道:“寡人已斋戒五日,欲敬受和氏之璧,今使者不持璧来,何故?”蔺相如即奏道:“秦自穆公以来,共二十余君,皆以诈术用事。远则杞子欺郑,孟明欺晋,近则商鞅欺魏,张仪欺楚,往事历历,从无信义。臣今者,唯恐见欺于王,以负寡君,已令从者从间道还赵矣!臣当死罪。”秦王不禁大怒道:“使者谓寡人不敬,故寡人斋戒受璧,使者却以璧归赵,是明欺寡人也!”即命左右绑缚蔺相如。蔺相如竟面不改色,即奏辩道:“大王请息怒,臣有一言,死也当讲,今日之势,秦强赵弱,但有秦负赵之事,无赵负秦之理。大王真欲得璧,先割十五城予赵,再随一介之使,同臣往赵取璧,赵岂敢得城而留璧,负不信之名,以得罪大王哉?臣自知欺大王之罪,罪当万死,臣已寄奏寡君,不望生还矣!就请鼎镬之烹,令诸侯皆知秦以欲璧之故,而诛赵使,曲直有所在矣!”话说的很是在理,各列国使节均相点头,很是佩服其雄辩。

秦王听后,与群臣面面相觑,竟不能吐一语,诸侯使者在旁观看,都为蔺相如担心危惧,左右之人欲牵蔺相如去,都被秦王喝住。便对群臣说道:“即杀相如,璧未可得,徒负不义之名,绝秦赵之好。”便命解开绑缚,并厚待蔺相如,以礼送其回国。大家读史至此,论秦人攻城取邑,列国无可奈何,一璧何足为重?看相如之意,只恐怕秦王欺赵得璧,便小觑了赵邦,有失坚稳意志,使将来难于立国。尚若秦王以为赵国软弱可欺,再行索地索贡,将不可复拒,使得各国仿效,岂不祸患无穷,难能辄止,故因此显示个力量,令秦知难而退。使秦王知道赵国确有能人,就不敢会轻易欺辱本国,也给其它国使臣做个榜样,使他们看到秦王也没什么可怕的,照样可被羞辱,应当怀自信。

这正是:仗势欺人暗计诓,表面申明不用强。巧言令色城易璧,内设阴谋夺宝藏。恰遇奇智一勇士,敢行险招抗君王。理屈词穷难罚罪,完璧归赵世传扬。

这就是“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故事的由来,表明了人才或出自寻常之地,只是因无显露机会,才被埋没于凡处,不被人所认识,就会鱼目混珠,归于平俗之伍。而一旦遇到契机,就会一展风采,或会成为难得大才,其实人生所逢际遇幸厄,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有人很具才能,却因多种缘故,仕途不顺,受压终生不得志。而有的人却气运旺畅,虽才能平庸,却能飞黄腾达,做到了人上之人,埋怨天道不公,何用之有?哀叹生不逢时,岂可转圜?只得以时运论英雄了。就如蔺相如之人,乃是怀有大才之人,当遇契机时运,便能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奇功,绝非是一般人所能施展,不得不令人佩服。待其回到赵国之后,赵王认为真乃贤士,大家也是钦服其能,竟能屈迫令人生畏的秦王,而毫发无损的回到赵国,创出了令人信服的奇迹,被拜上大夫。

其后秦王与赵通好,却再不提以城易璧之事,证明其并无诚意,只是借此观赏了天下奇珍而已,却使各国对其有所轻视,有失信义之损,心里感觉始终不大释然。于是又设一计,派使约赵王于西河外渑池之地,共同会面示意交好之情,以试探赵王的胆量,也是煞费心机,想观赵国敢否答应,再从中掂量其能为。赵王接到约会之请后,便忧心说道:“秦以会欺楚怀王,锢之咸阳,至今楚人伤心未已,今又来约寡人为会,得无以怀王相待乎?”其心中颇为忌惮,便与群臣商议,是去好呢还是不去好,也不知是祸是福,吉凶莫测,很是为难。廉颇与蔺相如计议道:“王若不行,示秦以弱,当得如何?”两人都觉得还是去为示强,不去会被秦轻视,所以共同商议对策,竟想出个两全齐美的办法,乃共奏道:“臣相如愿保驾前往,臣廉颇愿辅太子都城拒守。”赵王闻听大喜道:“相如且能完璧,况寡人乎?”于是信心大增,便依两位将臣之计行事。

平原君赵胜奏道:“昔年宋襄公以乘车赴会,为楚所劫。鲁君与齐王会于夹谷,具左右司马以从。今保驾有相如,请精选锐卒五千扈从,以防不虞。再用大军,离三十里屯扎,方保万全。”赵王道:“五千锐卒,何人为将?”赵胜便道:“臣所知田部吏李牧者,真将才也!”赵王忙道:“何以见之?”赵胜便道:“李牧为田部吏,收取租税,臣家过期不纳,李牧以法治之,杀臣司事者九人。臣怒责之,李牧对臣说道:‘国之所恃者,法也!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而诸侯加兵,赵且不保其国,君安得保其家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法立而国强,常保富贵,岂不善耶?’此其识虑非常,臣是以知其可将也!”赵王听后相信,便用李牧为中军大夫,使其率精兵五千扈从同行,再命平原君率大军随后跟从,以保万无一失。

廉颇与众臣送至边境,便对赵王道:“王入虎狼之秦,其事诚有不测,若过期不归,臣请如楚国故事,立太子为王,以绝秦人之望。”赵王略作思谋,认为此话有理,为防万一,便点头许诺。遂整备仪仗车从,由五千骑兵锐师跟从,前后簇拥护卫,浩浩荡荡前往黄河边上的渑池之地进发,待到达之日,秦王也先赶到,于是各住进早先备好的驿馆歇息。赵国护卫军将四围分驻,昼夜岗哨林立,却也是戒备森严,不敢有半点疏忽懈怠,秦王派人探看过后,也不得不佩服赵王小心在意,防备的风雨不透。再探听卫将何人,却是位从未听说的新人,定知是位不凡将领,操军能者,却也不敢小觑,只得吩咐手下小心行事,不可轻惹是非。再探得不远处,还有赵国大军跟从,就在距渑池三十里安营扎寨,做遥相呼应之备,率军者为平原君赵胜,自知赵国是做了精心准备,若要闹事不占便宜。

这正是:相如当庭辱秦王,竟致毫发无损伤。皆因正气屈邪意,被迫放其回国疆。前计不成又设局,假邀渑池会欢畅。其心险恶难推测,自有臣将保安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