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四回 茅焦解衣谏秦王 韩非献书屈谗亡(2 / 2)

加入书签

这正是:接母逐父两分开,意为消弭传闻灾。孰料列侯通友好,愿出高格揽相才。畏被敌用迁远地,却耻羞辱鸩自裁。恨怨翻作逐客令,书拨迷雾请归来。

且说客卿李斯因谏书回任,更加得到秦王政赏识,自是倚重有加,经常召李斯出谋划策,逐渐成为心腹之臣,视作栋梁高卿。李斯便对秦王说道:“昔秦穆公兴霸之时,诸侯国尚众多,周德未衰,故未可行兼并之术,自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并,仅存六国,秦之役属诸侯,非一代矣。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扫荡诸国,如拂龟尘。乃不在此时汲汲图功,坐待诸侯复强,相聚合从,悔之何及!”也是劝谏秦王审时度势,赶快趁诸侯俱弱之时,进行扫灭六国之举,以达创天下一统的帝业。秦王闻听后大喜,此说正与自己的想法相合,便问道:“寡人欲吞并六国,计将安出?”李斯便说道:“韩国近秦而弱,请先取韩,以惧诸国。”也是看到嘴边弱肉可以强食,诸侯必然震惊无奈,以达杀一儆众之效。秦王便听从其谋,派出内史腾为将,率师十万攻韩国,欲先灭之并吞,首开灭六国之先例,此时韩惠王已死,太子安继位韩王,是个无作为之君。

却有个公子叫韩非,善于刑名法律之学,也曾在临淄稷下学宫就读,乃为学子中头名智贤者,其名气高过李斯,应是李斯的学兄,闻名于各国学界。此时见韩国之削弱渐危,数次上书韩王安,阐述奋强救国之计,韩王不能用,轻视忽略其才能。及见秦兵伐韩,韩王大惧,公子非自负其才,欲求用于秦国,达到保韩救国之目的。便自请于韩王,愿为国使聘秦,以求息兵保国,韩王无策可谋,只好准从其计。公子韩非西行赴咸阳,入见秦王,言说韩王愿纳地为东藩,秦王大喜,认为不战而屈人献地,是秦国强威所致,要让各国效仿,便可无须用兵,而达蚕食并吞之目标。韩非因说道:“臣有计可以破天下之从,而遂秦兼并之谋,大王用臣之计,若赵不举,韩不亡,楚魏不臣,齐燕不附,愿斩臣之头,以徇于国,为人臣不忠者戒!”说的竟是言之凿凿,情真意切,以此显示其不凡才能。

韩非为展现贤才,还献出自己所著的“说难、孤愤、五蠹、说林”等书,共计有五十余万言,秦王阅读后,连连称善,知为难得大才,欲用之拜为客卿之职,与议国事。李斯怀私心窄,暗忌其才能,生怕破了自己出谋立功之计,由此而失宠,也是怀有嫉贤妒能之心,自是不为善辈。便暗谮言于秦王道:“诸侯公子,各亲其亲,岂为他人用哉?秦攻韩,韩王急而遣非入秦,安知不为苏秦反间之计?公子非不可任也!”秦王便道:“然则逐之乎?”李斯道:“昔魏公子无忌,赵公子平原,皆曾留秦,秦不用,纵之还国,卒为秦患。韩非有才,不如杀之,以剪韩之翼。”秦王毕竟听从身边之近人,却不敢即行诛杀,也是怕人说其残暴害贤,乃暂囚韩非于云阳,将欲待后暗害之。韩非本为精明练达之人,看秦王似是欣赏自己,或可得到重用,以实现心中抱负,不由窃喜功成得计,却突然态度大转,竟被无故囚之,实不明其因,心中纳闷不已。

韩非便问狱吏道:“吾犯何罪?”也是想弄明白因由。只见那狱吏道:“一栖不两雄,当今之世,有才者非用即诛,何必罪乎?”一语道破其中玄机。韩非一听此言,心中顿时明白,乃是同窗李斯作梗,也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同窗相残,蹈入了孙膑庞涓之道,愧恨难当。如今小人当道,若是阴险使坏,恐就使自身性命,处于极危险境地,倒有些后悔来秦自缚,被困入牢笼,竟难于脱身。韩非于是激愤不已,慷慨赋诗道:“说果难,愤何已?五蠹未除,说林何取?膏以香消,麝以脐死。”这是对李斯之流的声讨,也是对当时世道的怒骂和谴责,以其强音,虽可惯穿透空世间,哀叹不平厄运,却难改变自身处境。不亦悲乎!在当日夜间,韩非激愤至甚,万念俱灰,不待行诛,以死谢世,即以冠缨自勒其喉而亡。这是战国末期,出现的罕有之贤者,还未发挥自己的才能,便匆忙结束了短暂而光亮的一生,给后世留下了不尽的遗憾和惜叹。

对于韩非之死,史册记载有别,世间还有说为被李斯,暗下鸩酒毒死的,也是假意说要营救学友,请学兄叙旧论情,置酒款待期间,趁机鸩杀至死。说是韩非早已心中明白,却佯装懵懂不知,只管饮酒阔谈,并不明揭其恶行,以坦然潇洒之态,怀愤结束了短暂的生命,也是不想让这位阴毒小人,看自己笑话。也有说韩非虽不明揭其短,也在话中暗示李斯阴施诈谋,虽能一时得逞,最终必被诈谋所害,道明了李斯后来之果,竟被赵高玩于股掌,最后全家被屠灭的惨绝下场。如今还有人编演古剧,将李斯美化成感情浓厚,不愿看到学友被戮,而是以毒酒送行,使之完尸而终,极力表现李斯仁慈怜悯之意。此情当为谬思曲解,有违史册记载,皆为后人主观臆断,或是私下暗自揣摩猜测之说,却也不太符两人性格特征史实,何足为信?

韩非为我国历史中,名声响亮的人物,被世人尊称为“韩非子”,皆因其所著的经典之书传世,才被后人所牢记,这也是对有过理论贡献之人的褒扬和首肯。对李斯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也应予以肯定,这就是功过分明的历史观,其实历代史传名人,均有功绩过失,即所谓“世上人无完人”,“对错凭人说”之定论。观其是非功过,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全面看待评价,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方能服人,基于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记载,都是经过人书写传记,焉知无假情?史籍字里行间,多有个人倾向。或受当时世俗观念影响,会有失客观实情,其真实性难定正确与否?只能通过读者分析判断,而做出结论,不可盲目跟从即信。

这正是:鹤立鸡群一精英,

战国终端显才能。

泱泱大作传世典,

秦王拜读崇深功。

前程佞友谗言毁,

竟沦囚犯待斩凶。

愤死抒发哀叹语,

警示后人莫失聪。

欲知后事,下回分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