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夏夜电车(1 / 2)

加入书签

 ——tostarvingartistsandartistsalike——

坦白讲,我很难不去试着喜欢每一个活生生的人。

比如我紧身旁的这位年轻女性,她倾斜着快要侧躺过来了。唱对角戏一般,这排坐席的乘客面露难色,依次往两侧稍去,动作有序、收敛,却不加掩饰。可单看这角度,要倒也是靠来这边,实在无需他人一番周折;或许是为了回避那淡雅的酒香?我借机观察起这位女士:二十三四岁的样子,身着整齐的职场女性工装,袖口处带精致排线的白色衬衫,黑色亚麻裤裙,齐肩的深棕色鲍勃头在窗外一闪而过的夜灯掠影下散发着暖光。侧身的缘故,脸庞细节辨认不清,只因其气场与浅橙色口红搭配得俏皮,我便径自断定了是一幅姣好容貌,脑海中浮现出具象的画面来——那是相隔一些个街区外的涩谷路口,工作日,一位女子干练又飘逸地穿行于人群中,时不时吸引着窥探的目光。甚至犯不着想象;对面翻动着漫画书的年轻男士,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视线止不住地游来这边。

我忽然意识到,难怪任何人的好奇,这可是虚构故事的情节正在现实生活中上演。按照常见的剧本,这位女士刚从公司同事的酒局离开,因为新入职时间不长,不好推却前辈们劝酒,才落到微醺也兜不住的境地;亦或是为了排遣职场上的不顺意,和几位朋友三俩小聚,一不留神就喝过头,硬是撑着要独自回家。无缘由地猜测着,我在稍有歉意的同时,悄然对同座的女士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之情——她此时此刻着实像是一个普通人、具有人类性的人,使我不得不萌生出与之相共情的好感,另有一部分是针对那俏皮的也说不准。就结果,我留在了原位,免得她身体悬空磕到椅子上。

“新宿,新宿站。感谢您的搭乘,下车时请留意站台间的空隙......”

音响中传来这样的播报。刚刚的男子合书起身,引领了车厢内的流动。应该说不愧是七月中旬,即便八点灌进的晚风也还是黏糊、湿漉的。面前一团黑色的蠕动却不由自己地吸收着热量,相互传递后进一步膨胀,以名为仲夏的燥热取代了方才充斥了车厢的尴尬氛围。作为第一受益者的我不禁松了口气,攥紧提包的手重新耷拉下来。

以前看过这样一部电影,讲的是发生在东京夏日祭典上的爱情故事。虽然只是时长不足一小时的动画短片,我却格外喜欢,一年年地反复看了不少遍。难得有了空闲的假期,便想着亲眼看看那种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恐怕这短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虚拟世界中得以合理化的巧合。亲切令人心动的是背景的烟火小巷,但唯有有事发生才会赋予那小巷某种戏剧性。究竟有什么样的事能自然而然地发生呢?在那样偏僻、狭窄的街巷,小门脸的家庭作坊和偶尔经过的当啷响的收废品自行车,有什么属于这平和年代的事情会发生吗?

然而当下的现实中,一位陌生人靠过来了,由肢体接触生出了短暂的连结。大都市夜幕之下的电车内,唯有我们这小小的一排座位切实地被非日常邀约了。胸口涌上一股冲动,使我想抓住这条故事线试探着沉浸下去:用三脚猫的日语问问她是否还好,不然的话一起去祭典逛上一圈——“东京居民区的烟火可有意思了,能看到楼顶平台上人们倚着栏杆聊天的剪影嘞,”诸如此类。嗐,难道打算对着本地人班门弄斧不成吗。冷静下来想,祭典云云终究不过是提供了情景剧的舞台与陪衬道具,是无数之一的小巷罢了。我还不如简单表白旅人身份,道说只是期盼能有段美好的夜晚回忆。事实上我也是这么想的:亲切随和地与他人产生关联,这不正是我在海外几年所渴求的、最本真的幸福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