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七章:与李斯论道(2 / 2)

加入书签

“公子,老臣明白了你的意思,眼下该如何平息行伍之人的怒火呢?”李斯急切地问道,说一千道一万,不管谋划的有多深远,眼下行伍之人闹腾可是最为急迫之事,是扶苏首要解决的问题。

“丞相,若是我大秦同时施行‘军功授爵’与‘太学推荐’两套选才制度,按照行伍与儒生各一半的来授爵委官,是否可解眼下之事?”

李斯完全没想到扶苏竟然会拿出这样一个解决方案来,这样既满足了儒生的愿望,又解决了行伍之人授爵委官的问题,但是施行起来却不太容易。

“禀公子,此事虽然可行,却是不易啊!行伍之人与儒生向来不和,让他们一起为政恐怕会起嫌隙啊。”

“行伍之人缺乏为政之术,儒生又太过于懦弱,将此二者放在一起,也是一件好事,开始会有一些不和之音,长此以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扶苏对李斯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文人不耻兵谋,武人不屑仁义之道。孔子曾说过:“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可见儒家对攻伐之事的不喜,这其实也算是儒家思想造成的一个弊端。以仁义道德治国,并非不可,只是这仁义道德也需要武力来保护,仁义只在兵锋之下,圣教还需行伍维护。

并非扶苏不喜欢孔孟之言,而是孔孟治国的治国之道太过于理想主义了,脱离了实际。

将行伍之人与儒生放到一起,不起嫌隙那是不可能的,若是为了一时的安逸就选择逃避,那文武相轻的弊端就会越来越大。

将文武之人放在一起,也许扶苏为政期间都会被行伍与儒生之间的矛盾所困扰,但他没想过要回避,如果他回避了,后人就要面对这个问题,而且他们之家的矛盾会更严重,让行伍与儒生融合,互相理解,并非他这一朝所能完成的,但他愿意为解决此事倾尽全力。

听了扶苏的意见,李斯没有再说什么,而是转身离开了上林苑,因为他相信扶苏的安排,更是相信扶苏的眼光要比自己长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