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危机四伏(1 / 2)

加入书签

 与那个时空比对,冯过对这样似是而非的事件妄下结论,历史的走向犹如山路十八弯,怎晓得会转向何处。

但完颜阿骨打这个名字确实自带很大的冲击力——“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别看只有区区2500人,但在战神级别的阿骨打率领之下,绝对是獠牙怒张战力爆表,已然是日暮西山的后辽抵挡得住?

虽然有关北方更北的消息极少传至大定,即便有也是毫无时效性可言。冯过都怀疑下次再有相关信息传来时,女真人已然是攻城拔寨连战连捷了。

而定辽通好互为援奥,若后辽承受不住腹背受敌之苦,想必会向大定求援。只是,以定国那被富庶繁荣掩盖的孱弱的战力,别说帮后辽解困,一旦发生战争怕是自身难保。但就是怕自家不知自家事,打肿脸充胖子的瞎掺和……

现而今的大定朝堂,拥有一套复杂完备的体制,通过设置枢密院、三衙、兵部等多个各负其责、互不隶属的军事机构,以“军权三分”的方式对军权施行了极为有效的制衡和约束,其心思之缜密、手段之复杂、影响之深远,历朝历代无出其右,堪称达到了军权管控的“天花板”。

兵部对厢军、民兵这些战斗力不足的地方军队进行一些管理,加上一些后勤保障、测绘地图之类的事务,对于大定真正的中央军“八十万禁军”(并非是实指)是根本没法染指的,更谈不上指挥作战、调兵遣将了,可以说是存在感极低。

枢密院不仅执掌军机要务,还有人事权、招募权、调动权(当然要在皇帝的允许之下)等等,可谓是相当实权的部门,和兵部的虚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虽然权力如此之大,枢密院却也并非无所不能,原因很简单,因为手中没有一兵一卒归他统领管辖。

三衙则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等工作,直接与部队打交道。然而尽管看起来是手握重兵,但一方面是三个互不隶属的部门负责,从而并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现象,另一方面,三衙并无调动派遣军队的权力,这一点和枢密院正好相反。

总而言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却无统兵之重,而三衙则有统兵之重,却无调兵之权,至于兵部则完全成为“背景板”,只能负责一些相对来说无关紧要的日常事务。

客观的说,宋朝的这套复杂、精巧的军权分制手段,确实达到了预期目的,但负面作用更是不可估量。

将领早已没有那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气度和独立性,而仅仅是作为大定王朝军事方面的高级打工人而存在,还受到皇帝和掌握话语权的文官系统的猜忌和排斥,轻则丧失权柄,重则含冤而亡。

军队地位也是空前低下,甚至对待士兵都要用脸上刺字的方式防止其逃跑。本来应该是保家卫国的军人却完全是囚犯一般的境遇,可见定国对军事的轻视乃至蔑视到了一种何等的地步,纵使再有多发达的经济、文化、城建,又有何用?

再看,兵部尚书辛弃疾,枢密使是蔡卞,三衙主官分别是殿帅(殿前都指挥使司)高俅、马帅、(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童贯和步帅(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朱勔。三方长官中,辛弃疾向来主战,蔡卞主和,高俅和童贯不擅武事但好大喜功,朱勔位居高位却是尸位素餐只知谄媚奉迎贪图享乐……这样的武官组合,内部便已乱成一团糟,真有战事发生,统一思想路线都够呛,更勿论高明指战了。

啧啧,定国,燕国,后辽,包括西宁,哪家不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就看谁熬的时间久些……

罢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即便自己大声嚷嚷“完颜氏有狼子野心”又有谁信?

再说那“倭寇”,也算是“渊源流长”了。倭寇倭寇,倭人寇边,亦是倭国贼寇,rb海盗。总之不是好词,更非好事。

二百余年前,日本施行海禁政策。但日本商人锐意搜求中国货物,违禁前往楚国的浙江、福建一带经商。楚政府则通过庆元、泉州市舶司收税来接待日本商人。这些商人多是流劫日本西部沿海的武装商人。他们尝驾小舟流劫土佐、丰后海洋间,隐泊野岛,窥视商船劫掠之,并勾引本夷为犯中国。日本商人在中国不满所欲,卒蟠劫而去。故终楚之世,使竟不至,寇盗边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