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得之桑榆(2 / 2)
“几位贵客临门,蓬荜生辉,久闻张檀州的大名,率军多次击退胡虏,屡建边功,军垦聚民,奖励耕织。老朽对你敬慕之情无以复加——”孙长老跪伏在地。
李贤齐插了一句:“就如那江水滔滔,连绵不绝,又如无定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孙长老倒是接得快,“正是某心中所思,今日得睹真容,崇敬之情,不吐不快!”
张仲武强忍住笑意,上前扶起他,“孙校尉乃军中前辈,岂不折杀仲武。”
孙长老殷勤地斟酒劝菜,眼睛骨碌碌灵活乱转,有了周綝这层关系,庄子可保。可凑齐一月的军粮马料,庄子也揭不开锅,这事儿得请张檀州作主,正在犹豫瞻顾之际。\
李贤齐遵循着食不言的古训,浅酌细嚼,一直偷偷观察孙长老,见他神不守舍,把他的心思猜了个**分,从怀中摸出冷锋寒的信,直接就递给他。
孙长老满脸狐疑,接过信读完后,怒骂道:“好个冷三儿,忘恩负义的东西,只顾着自己的前程,兄弟们的生死,庄子里一帮老老小小都不顾了。”
周綝忙劝解:“孙长老无需烦恼,怎么回事?”
孙长老将头往外一偏,气鼓鼓地也不作答。
李贤齐起身,走到大堂中央,团团作揖:“就凭诸位长老抚恤袍泽遗孤,收养边塞孤儿,贤齐心中敬佩,日后流星庄老幼的吃穿用度,红巾儿一力担之。只需造个册子,某派人来发放,金银钱财,不过是些身外之物,该用的地方尽管去用。”
张仲武点头称道:“贤侄所言,某有同感,孙校尉,日后有甚难处,尽管到檀州来找张仲武。\”
孙长老眼眶湿热,赶紧起身道谢。
“李贤齐只求一件事,让这些孤儿读史明志,让汉家子弟牢记,五胡乱华,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被当做两脚羊,舂成肉糜当作军粮食之!”李贤齐的声音渐渐沉痛悲切。
满堂肃静,鸦雀无声。
李贤齐的悲呼如那山洪爆发,浪头千尺,滔天而来,冲击着堂上众人的心灵堤岸。
“中国之地理北高南低,北方寒冷干燥,游牧民族仅靠放牧狩猎为生,经济单一;南方温和湿润,土地平坦肥沃,资源丰富,耕牧渔猎,经商务工,抵御灾害的能力远较北方强。北方游牧民族一遇雪灾旱情,为了生存,像永不安静的海潮,一波一波地侵袭华夏中原。\”
“如勤劳耕作的农夫与野蛮穷困的强盗为邻,农夫辛勤耕种,强盗抢掠烧杀为生,矛盾纷争不可调和。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正如强盗和农夫,两大族群的争斗世代永不休止!”
“好!”张仲武大声赞道,“贤齐见解鞭辟入里,高人一等,令世人警醒。”
座上几人闻言俱各深思。
李贤齐接下来的话更令众人吃惊,“辽东诸胡,乃大唐腹心之患,远胜吐蕃、回鹘。”
张仲武却是不解,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攻占西域和河西走廊(甘肃、青海一带),回鹘也趁机崛起,占据北庭都护府。大唐从此一蹶不振,勉强自保,如何扯到辽东诸胡?
“吐蕃、回鹘穷兵黩武多年,上层争权夺利,民众困苦不堪,必有土崩瓦解之时。\辽东诸胡靠近中国,兼农耕游牧之利,据山川渤海之险,此隋、唐两朝数征高丽的原因,数十年乃至几百年后,契丹、女真、室韦(蒙古)相继崛起辽东,横扫漠北,汉人将有灭国亡种之险!”
知道这历史的进程,为了家国,我要警醒大唐的有识之士,辽东诸胡才是心腹之患。
那一刻,李贤齐心中呐喊,辽金蒙古兴替,汉人再无一处牧马之地,五代两宋,崖山之后再无中国!
吴仲舒转身望着张仲武,正好迎向他的目光,看出张檀州眼中满是震撼之色。
李贤齐对回鹘、吐蕃的见解毫无虚夸不实之处。吴仲舒却不相信辽东诸胡会乘势崛起,大唐边镇屡败辽东诸胡,这话有些危言耸听,眉头微蹙,一付怀疑的口吻悠悠叹道:“物换星移,数十年后的事,谁又能说得清楚。”
张仲武满脸肃穆,正色问道:“贤齐对安抚辽东诸胡有何良策?”
李贤齐一字一顿道:“迁移、混杂、定居、同化。”
吴仲舒哑然失笑:“贤齐不知,你说的法子虽好,但是太过迂阔,不切实际,就说这定居,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牧,难道强令他们就地圈养牲畜?”
“吴长史,桃花坞之行,可看看李贤齐的尝试。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前路多艰,正需仁人志士结伴而行!汉家男儿,如不能征服同化异族,必为异族所灭,大唐将士,如没有此种信念为魂,犹如无舵之船,势必沦为方镇内战的爪牙。”李贤齐声若金石,铿锵有力。
李贤齐后退一步,叉手为礼,大声道:“故请孙长老务让孤儿们读史明志,传承汉家热血!”
孙长老快步上前,扶着李贤齐:“无志空活百岁,有志不在年高,为了汉家骨血,孙长胜愿率流星庄上下投在红巾儿麾下。”
张仲武长身而起,纵声长啸,尽抒平生之志,昂首东望,满是义无反顾的豪气。
啸声良久方绝,张仲武转过身,环顾众人神情激动,朗声问道:“李贤齐年少大才,檀州刺史,雄武军使张仲武愿以雄武军狼牙骑指挥使,从六品上阶振威校尉延请你,可否?”
你说李贤齐是归入雄武军麾下,还是独立自主发展?兄弟们支持藩镇,燕歌感激涕零,别忘了投票收藏,藩镇越来越精彩!
lor:#f00rrline;}<di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