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台湾的命运(2 / 2)

加入书签

看到朝野上下弃守之声高涨,施琅心急如焚,连忙上奏了一篇奏折。

施琅这辈子,上过很多奏折,我以为,不说施琅平定台湾的功劳,即使光凭这份奏折,也足以名垂青史。

这篇奏折叫做《恭陈台湾弃留疏》,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原文。可以说,这篇奏折至今仍有相当重要战略指导价值,对于中华民族反独促统的伟大事业仍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指导价值。

这篇奏折的主要内容将就是坚决主张驻守台湾。在奏疏中,施琅指出,台湾事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防护重任,万万不能丢弃。他用自己的亲眼所见,进一步论证说,台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可为东南沿海地区提供重要物质保障。另外,他还告诫说,对台湾这个地方,荷兰等外国侵略者无时不想侵占,我们如若不守住,他们一定会卷土重来。台湾一旦再被外国侵略者侵占,那时再出兵远征,将会难于登天。

这篇奏折永远告诫中华民族对内忧外患的警醒,提高人们的忧患意识。《疏》一文洋洋近2千言,通篇洋溢着维护国家统一的炽热爱国热忱,对台湾的战略地位的深刻认识溢于言表,全文贯穿着海防思想和国家安全思想。

施琅可以说是中国提出海权论的第一人。

施琅的上疏雄辩有力,打动了很多人,包括康熙。康熙也因此改变了主意,下决心守住台湾。

施琅也因为在这场决定台湾命运的争论中,再次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无论是在征讨、弃留台湾问题上,还是在善后、治理台湾问题上,施琅都表现得高瞻远瞩,施琅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做出了不可抹煞的功绩,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爱国主义将领。

“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我以为然!

1696年3月,施琅在福建任上病逝,享年76岁。康熙皇帝闻讯后,痛心不已,下令厚葬,加赠太子太傅,谥号襄壮,并在泉州府学前建祠纪念。<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