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父何怙(2 / 2)

加入书签

是什么原因,能够让这孤苦伶仃的母子四人被迫离开家园,仓皇逃往他乡呢?我简单查了下史料,或许能够推测一二。

首先,天气原因,古时候的天灾对百姓生活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洪涝、干旱、蝗虫随便一个灾祸都能让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遭受巨大的打击。晚唐后期,经济方面捉襟见肘的唐朝中央政府对治下的水利堤坝疏于治理,结果导致各地的洪灾频有发生。

唐大中十二年八九月间,河南、河北、淮南诸地发生了严重的水灾,一时间泽国千里,哀嚎遍野。“河南、北、淮南大水,徐、泗水深五丈,漂没数万家。”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如果我们此时展开地图的话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泗水的上游有多个注入河流,其中一条分支便是汴水,蜿蜒的汴水自西向东汇入了泗水河道内,顺着汴水逆流向西瞧去,我们看到了徐州、萧县、砀山县,它们都是沿着汴水南北分布着。

朱温的老家砀山县就在汴水的南面,童年的朱温想必也曾和其他乡野村童们一样,在芦苇茂盛的汴水河旁嬉戏打闹过。

但此时的汴水变得非常狰狞可怖,暴烈的洪水倾泻而来,哭喊声、惊叫声、求救声顿时响彻了整个村镇,王氏来不及收拾家中的细软便赶紧拉起了三个孩子,一家人拼命地向着村边的高地上逃去。

连绵的秋雨打湿了四个人的衣衫,几个人一步一脚泥地跑到了高岗上面,看着浑浊的洪水漫延过整个村镇,房屋开始倾斜倒塌。自家本来就不甚结实的土房也随之坍塌损毁,王氏和朱温三兄弟在这秋风萧瑟的雨中失声痛哭。

这一夜高岗上还存活的人们在寒雨中呜咽了一整夜。

洪水退后,众人回到家园里面,痛苦地面对着洪水退后的惨景,断壁残垣,淤泥土瓦。

苦难给了人们沉重的打击,但还没有让人们失去生存下去的勇气。

很快,大家便在沉默中开始收拾起了残破的家园。毕竟是故土难舍,人们从地上扶起了椽子,重新堆起了墙壁,在水泽中找到了木箱,在淤泥里扒出了锅具,在树枝上捡到了被褥等等,人们在绝望中艰难地拾起了些许生活的希望,希望能够凑合着渡过这段艰难的日子。

汴水呜咽着向东流淌而去,水面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像一条柔美的锦带,河岸两旁一片狼藉,仿佛还在诉说昨日的苦难,河道溃堤处还袒露着大片大片黄色的淤泥。

汴水南面的砀山县午沟里,王氏和朱温兄弟三人,此刻和其他邻居们一样,也正连夜忙着收拾残破的家园,一家人匆忙的身影被朦胧的月光拉地很长很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