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毕业设计露锋芒,X迎人生第一个机遇(1 / 2)

加入书签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沉——钱鹤滩。</p>

时间飞转,如白驹过隙,三年的电大课程“一眨眼”马上要结束了,而微型计算机培训班也接近了尾声。</p>

“沾枯发枝叶,磨钝起锋芒”,这是白居易的名句,意思是本已快要枯萎的枝叶又发出了新的嫩芽,已经驽钝的刀剑经过磨砺又露出了锋芒,一切时来运转有了大干一场的机会。</p>

当时,第一届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课程设置虽然是三年制的,但没有包括毕业设计在内。</p>

因此1982年春天,我们迎来了毕业设计。</p>

毕业设计的课题是各个地方分校自己出的,当时上海的毕业设计课题是“热电偶的非线性校正”。</p>

热电偶的输出电压和检测到的温度是非线性的,因此要实行精确的温度测量必须将输出电压和检测的温度的关系修正成线性的。</p>

当时我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这次的毕业设计,我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次机遇正在向我悄然无声地走来。</p>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上海分校,老湾区教学点,四楼教室,一位带着眼镜的中青年老师在讲解毕业设计的要点和非线性校正的原理。</p>

“非线性校正的原理就是用多段的直线去模拟一段曲线。因此,这分解出来的直线段数越多,模拟出来的曲线就越精准。”戴着眼镜的年轻老师在黑板上一边画一边说着。</p>

“老师,这么说是不是分解的直线段数越多越好?”台下一个同学举手问道:</p>

“是。但也不是。”老师看着提问的同学微笑着答道:“分解的段数越多,线性化的结果就越接近实际的温度值,但分解成多少段直线不是没有限制的。”</p>

“目前,我们采用模拟电路,最多只能做到八段,再多,就超出了模拟电路可以实现的极限。”老师说着把手中的粉笔放入了身前讲台上的粉笔盒内。</p>

“老师,那么是不是可以用数字电路来实现呢?”另一个同学又举手问道。</p>

“可以,但实现起来非常复杂。”老师一面拍打着手上的粉笔灰,一面对提问的同学答道。</p>

“不过,目前美国有用计算机来实现非线性校正,据说可以分到20段,这样就可以实现非常精密的温度测量。”老师收起他的讲课笔记,扫视了一眼台下的同学们,做了一个最后的补充。</p>

`</p>

毕业设计指导结束了,接下来,老师开始让同学们制定自己的毕业设计技术指标,即究竟要实现多大的非线性校正精度,说白了,就是用多少段去模拟热电偶的电压-温度曲线。</p>

也许是老师说美国人现在用计算机来实现非线性校正可以分到20段的话激起了我的好胜心,我走到了老师跟前,用一种不容讨价还价的口吻说:“老师,我想做一个100段的非线性校正。”</p>

老师吃惊地看着我,感到是否听错了。</p>

“老师,我想做一个100段的非线性校正!”我见老师没有回答,于是加重了语气又重复了一遍。</p>

此时,老师的目光由吃惊变成了疑惑:“你为什么要做一个100段的非线性校正?”老师看着我不解地问道。</p>

透过他的眼镜,我可以看到老师一脸的莫名其妙。</p>

“老师不是说美国最多可以做到20段的吗?我想超过他们!”我看着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