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1 / 2)
开工厂,除了场地厂房外,生产设备往往占了一半的投资,另一半投资要用来购买原料,支付工工资,支付各种其他费用,还要留有流动资金。[||||]
按照最新款的电动横机价格来算,一套设备四千元。江南家打算用来购买设备的费用是一千万,其中有五百万可以用来购买横机,剩下需要购买其他的设备,比如拷边机、缝纫机、蒸汽熨斗之类,还要存储各种维修零件。
五百万可以买一千二百五十台横机,每台横机一天最终可以产生两百元纯利润,那么一千二百五十台横机呢?一天可以赚二十五万,一个月是七百五十万,一年是九千万!满打满算的话,有个小半年,就能把所有投资都赚回来!
江南家这次投了两千万。姜斌也一样投了两千万,不过主要的经营要靠沈建英的,因此股份算了49%。姜斌的两千万,置换地皮花了一千多万,剩下的要用来建造厂房,工宿舍,还要购买一些工厂通用设备,比如运输车辆,各种电器,大小锅炉什么的。
产品的销售,也都是算在工厂的利润里面,由工厂名义开设经销门市部,外派销售人。当然做账的时候有些花头,出厂价只能勉强使工厂正常运作,不有盈利。盈利点是体现在另外一个销售公司。前面计算的利润。是把所有地方面都算得最好的状态,事实上当然不可能达到,服装销售,是有淡季旺季的,特别是针织服装。而且每年的流行款式和颜色也很难捉摸,很少有前囤货的,隔年的产品也几乎销不动。
姜斌没打算过复制羊毛衫……工厂开着,可以养活一大批人,这是有社效应的,不能胡来。
在大场混了一晚。第二天一行人又开车去浦东工地视察。
浦东的工厂建造进度已经完成大半。工业建筑在各种指标上要高于民用建筑,但建筑本身的结构却都很简单。主体都是预制材料,因此施工速度很快。
原地的居民都已经拆迁了,浦东大开发之前,有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就算9年后,浦东刚开始开发地那几年,这句话还是很流行。
浦东的开发不是一时半就起效的。当时虽然建造了一批批的住宅小区,工房新村。但配套的交通娱乐出行购物都非常不方便。连浦西的那些几台同堂的家庭,都不肯搬到浦东去。
因此,把浦东的住户迁往浦西,根本就不费力气,没问他们收钱就是好地。
上海的浦东和浦西之间地渊源历史,可以比作欧洲本土与美洲大陆。
当年,最早开发美洲大陆的,都是在欧洲混不下去的破产者、流浪汉、囚犯。美洲在两百年的开发后,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龙头,然而却没有历史沉淀。就算是现在。也只有欧洲本土才是西方化的摇篮和继承。
浦东和浦西也类似。浦东最终发展成了上海乃至国内,甚至是世界上都著名的金融中心,却依然和美洲大陆一样,不可能成为上海的化中心,而且也不成为政治中心。
浦西的历史比浦东长了几十倍,也需要上百年后,浦东才有可能和浦西在这些方面相比较一下。
上海本身就是个移民城市,解放前是五湖四海的人都移民到上海。如今,浦西地各地移民后代赶去开发浦东。而最早去的这批人,往往都是在浦西实在无法混下去的。等浦东开发出模样来了。其他省市的各路“精英”又蜂拥而至,一边唾弃“上海人”的小市民气,一边削尖脑袋钻进上海,千方百计地弄到上海户籍。直到下个世纪初,世界各地的人都看向浦东。
相信在百年后,浦东也成为像美国这种新兴国家一样。成为各方面的龙头。而浦西。也只有继续保留化传统,保留古典建筑。彻底摒弃工业上的发展,才能不被淘汰。
(上面这几段字估计又要被人骂。骂就骂吧,这都是事实。而且,我也常常挂着宽带山的ID去骂别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