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六章、茶楼擂争(5)(2 / 2)

加入书签

比如说,2000年河北省围棋升段赛,郭广辉夺冠(规格低)而获得业余4段,钢厂王志刚非常眼红;在乘坐六路车返回,一路上“郭四”、“郭四”地叫了好多好多次......

还是算正性攀比吧?

负性攀比指那些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

负性攀比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只是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对人对己都很不利。这样的例子不是很容易找出了。

极端的,就是嫉妒心理。

1、面子问题。这个非常常见。

实例,某大四学生口述:

“老实说,我的学习成绩只能算中等,报考普通大学的研究生还算有希望,但是报考名校就有点吃力了。可是大家都报考了名校,我如果不报,很丢人。另外,我的家人对这件事也很看重,总是会和别人说我多么聪明,多么能干,他们多为我骄傲,我不想父母因为这个问题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虽然我心里很清楚,对于我来说,报考名校是自讨苦吃,失败的可能性极大,可又担心一旦被别人比下去,周围的冷嘲热讽会让我无法忍受。这样的比较让我觉得很累,简直就是自我煎熬。”

心灵解读: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当人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时,如果过分注意别人的看法,往往会强化从众心理,导致虚荣心理的产生。

所谓虚荣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考研复习阶段,就是对不切实际的复习目标或者报考院校以及专业的高追求。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要求被尊重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处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

很多考研人由于长期的辛苦付出,有着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可以说很多努力都是在试图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自我价值。

但这是要建立在对自我正确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只会因为过分追求虚荣心的满足,导致盲目攀比,忽略了可比性本身。

陆同学应该客观地评估自己,敢于面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报考力所能及的院校,千万不要因为面子而耽误了自己的前途。

2、习惯性攀比。或者也可以称为“随波逐流”。

另一位大四学生:

“最近一有人在我面前提起考研我就很烦,听到别人的复习进度我更加紧张。这种心理状态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星期,严重影响了我的睡眠质量。睡觉的时候,我的脑子里老是习惯性地重复着一些画面,全是班里学习好的人的面孔和以前做过的试卷,甚至还经常做得零分的噩梦。我老是想,其他同学一定比我复习得好,考试一定比我强。甚至在复习的时候,我也很紧张,一旦做错题目就会沮丧很久。”

这样的情况,与人们过去的抢购潮何其相似?

在中国,类似的现象太多了。

当然外国未必就没有,只是中国应该是过于多见。

正性的攀比心理的人,一般都能比较冷静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明显的例子是下围棋的朱元涛,还有其他人,只是表现可能比他稍差一点。

不明显的,也就不必提了。

毕铁林与刑老师正好战成一比一平,李铁如对此感到略微意外。

他与张伟也战成一比一,不过感觉实力还是略处下风。

李亚峰曾经说过,李铁如的心思基本都写在脸上,明眼人一看便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